唐朝宰相、诗人苏味道是石家庄栾城人,卒后衣冠冢葬在栾城西北九公里,至今形成村落。因距离近便,曾去过一次,苏味道墓周边胡同人家的墙壁上刷写着他的代表诗作,比如著名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作为诗人,苏味道名实相称,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作为宰相留给后人的却有个“苏模棱”的称号。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模棱”。成语模棱两可即出于此。
虽然其这样的表现有当时武后强权,为明哲保身计的原因,但身居高位而无担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称职。
与他异曲同工的还有一位,宋神宗时的“三旨相公”王圭。他曾高中榜眼,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为官则“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史载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这官当得更是省心,不做任何决断,只是天天围着圣旨转。
有话讲:文如其人,又讲文人风骨。其实并不都这样。这两位论文采天下卓然,论为官则政绩了了。不管你说他们是小聪明还是大智慧,总之对于自己肩负的职责是没用对地方,是当时的情势所迫,也是其个人的悲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