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朝鲜后期政治之变化

朝鲜后期政治之变化

作者: DENNIS_DAI | 来源:发表于2020-09-17 00:32 被阅读0次
    导图

    一、朋党政治的发展与荡平政治

    1. 朋党政治

      - 宣祖朝:启用士林,东人得势(初期)— 以郑汝立谋反事件为契机,东人分南人(稳健派,分党初期掌握政局)、北人(激进派,壬辰战争至光海君时期掌握政局)

      - 光海君朝:北人得势,排挤西人、南人 — 仁祖反正[1](1623)之后没落

      - 仁祖朝:西人、南人共存(党派与学派牢牢捆绑),在承认对方学术立场之上进行相互批判

      - 显宗朝:西人得势,联合南人共存 — 两次礼讼事件[2]后矛盾激化

      ※ 朋党政治的性质:

        原理:数个党派通过相互牵制或合作来主导政治走向

        特征:①重视公论(备边司、三司);②强化三司言官以及吏曹铨郎的政治比重(用以扩大己方势力并牵制对方势力);③山林势力登场(在地方上主导公论的指导者作用);④ 收集地方士族的意见(重视书院、乡校)

        缺点:未能反映普通百姓的意见,公论只集中于支配阶层

    2. 朋党政治之变形,荡平策之出现

      - 过程:肃宗朝换局 — 庚申换局(1680)之后,一党专制趋势加剧,与国王有关系的集团更有势力 — 壬戌告变(1682)为止,西人分老论、少论 — 己巳换局(1689),张禧嫔元子定号问题,肃宗强化王权之意图,老少论反对,肃宗罢黜宋时烈,南人得势 — 甲戌换局(1694),肃宗讨厌张禧嫔放恣之举,后悔废除闵氏,扶正废妃闵氏,流放南人,重新重用闵氏支持的西人 — 老、少论矛盾激化 — 丙申处分(1696),“家礼源流”著作权问题引发老、少论对立,肃宗处罚少论,老论得势

      - 评价:肃宗的荡平论,只是名义上的,实为强化王权

    3. 英、正祖朝的荡平政治

    (1)英祖荡平策:

      - 下发荡平诏书,以荡平派为中心主持政局

      拆除朋党的基础:否定山林的存在;处理书院;限制吏曹铨郎的权力等

      改革:实施均役法[3](1750);废除酷刑;死刑实施三审制度;编纂《续大典》等

      缺点:国王只是暂时性地压制了朋党间的争斗

    (2)正祖荡平策:

      人事:去戚臣及宦官;重用少论、南人;实施抄启文臣[4]制度;设立奎章阁

      改革:设置壮勇营(国王亲卫部队);建设水原华城(作为正祖政治理想象征的实践场所);由守令直接主管乡约(压制地方士林势力,也导致守令权力加强)

    二、政治秩序的变化

    1. 势道政治登场

      过程:正祖死后,政治势力间的均衡被打破 — 安东金氏、丰阳赵氏等国王外戚势力掌权

      权力结构: 政治集团缩小至若干权门家族;高权位者才能发挥政治职能(低权位者只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备边司独占权力(被权门家族占有,追求私利,议政府及六曹变成空壳)

    2. 势道政治的评价

      - 原因:缺少对社会变化根本性改革的能力与意志 — 封锁了新兴势力的政治参与及批判

      - 影响:卖官鬻爵及掠夺漕税等不法行为猖獗;自然灾害、饥荒、疾病频发;导致农民起义急剧增加


    [1] 1623年三月,李曙、李贵、金鎏等西人派推翻光海君并扶持绫阳君李倧上位的政变事件。

    [2] 指己亥礼讼(1659)(西人胜)和甲寅礼讼(1674)(南人胜)。

    [3] 1751年九月颁布的军役税法制度,由原来的每人丁2匹军布减为每人丁1匹,同时设立均役厅,来补充因“减布”而造成的财政不足。为了保证均役厅的运营,渔箭税、盐税、船税等则由均役厅来掌管。

    [4] 指正祖朝在奎章阁接受再教育的年少文臣。该制度要求议政府从37岁以下的堂下官中初选出年轻有才的文臣,并令其到奎章阁接受教育,待其满40岁时再毕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朝鲜后期政治之变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kk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