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吃喝玩乐,都渴望爱情亲情和友情。有好的家庭,有好的追求。年少时背靠父母,成年后分离向上,中年后拖家带口,老年后踽踽独行。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见证着社会初级阶段到现在的差不多要全面小康的阶段,也要见证者复兴的伟大时期。从最开始的统一分配,甚至有各种票,到现在的半自由市场经济。
社会开始慢慢变得,尊重努力,尊重效率,更尊重个人思维的能力。
有效率高,就有效率低,大锅饭的日子没有了。社会再也不是所谓的平衡发展的思维了。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准一线城市们开始纷纷强人留户口买房送钱,生怕在这个发展阶段里掉队一蹶不振。
于是依托于社会的我们一个一个分子,也开始分化、撕裂。
什么才是贫穷?当代社会里,贫穷的概念大多以金钱量化的形式衡量。
比如吃饭吃不起人均四五百的。比如买不起六万一平的北京房子,这些都很好量化。
因为金钱这种东西,是一种非常巧妙的依托社会的设计。就算追溯到当年秦始皇统一货币也是如此。货币可以维持社会的动态稳定,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拴住政治-经济-实业的链条。让整个社会自我运转。
但很多人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社会层面”比如我工作赚的不多啊,我没有房租啊,我父母也不努力啊之类的。却很难回到当年那个不依靠社会层面时候的状态。
对,那就是很多人无法注意到自己思维底层的贫穷。或者说,无法抛开社会的外壳,真正的从底层解决贫穷的问题。
思维贫穷就一定意味着金钱贫穷吗?是的,至少长远来看,甚至拉倒两代人来看,是的。你的思维达不到一定状态,而本身仅仅依靠社会层面的金钱去弥补,你很快就会发现有一些不对劲。
你会发现上一波房价高涨之后,那些本身就有一定积蓄和认知能力的人,会很快变现然后通过某些方式将财产保证、滚动起来。而有些思维达不到的人,只想着留着留着等再创新高,或者卖掉再买大的。
那收割的时候来临,浪潮退去,贫穷还是贫穷。
金钱贫穷就意味着思维贫穷吗?未必。特别是一些肯下功夫肯磨练自我的人,你会发现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很能忍耐、很有底气,就算暂时贫穷也不会有太大的焦虑。
但金钱贫穷,很多时候会让你错过一些实践自我的机会。因为在当代社会,好多事情你只是知道是没用的,你需要用金钱达到一个社会公认的门槛,然后进去实践,才能进一步提升你的思维。
所以最好的路径就是,在你思维贫穷的时候,你还没有到金钱比拼的社会环境里,说白了,就是至少在你大学毕业前,把自己贫穷的思维补上来。然后进到社会后,慢慢的达到平均线以上的金钱水平,去把你思维磨练的下一步接上。
你可以理解为,进入社会后,你的金钱门槛,是你下一个思维训练班的学费。达不到,你就没法学这门课程。但大学之前的思维磨练,是你学这门课程的预科班,如果你没学过,不管你进了社会有多少钱,你还没没法去继续学思维训练班。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思维贫穷,他们宁愿把自己的金钱贫穷归结为运气不好。而这种不反省自我、不从底层思考问题的逻辑心态,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贫穷。
也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思维有这么大的能力,他们只觉得思维不能马上有用,马上见效,不能马上给我一万元的社会层面的金钱回报,甚至太方法论。
这就导致了个人能动性的问题。缺乏思考能力,缺乏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缺乏行动力,更会缺乏毅力和自律能力。
到底什么是思维贫穷?
第一点,就是不懂得自我反省。
当代著名教授在其书《政治的人生》中写过“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
自我反思的能力,太重要了。
思维贫穷的人,会觉得自己安静的想一下自身的事情,总结一下每天(甚至你可以稍微平衡一下,每个星期)自己到底哪块错了,可以改进,他们会觉得这样的时间花的不值得。有这时间,他们宁可去放松,甚至都不会去运动,只选择宅着发呆。反省自我的能力是你磨练思维的关键一环,他可以让你思维变得更强大,更迷人。
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你就会发现你会不经意的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在多个模块里共同促进你的人生。比如:同样的工作错误,你绝对不会犯第二次。并且你第二次做的时候不仅不犯错误,而且还会学到更多,做的更好。
于是在社会层面上,你得到的是:升职加薪,领导赏识,同事的优秀人脉,以后跳槽时候的自我能力。对行业的理解加深,这一切都会在最后质变的时候,让你直接突破,于是你会发现,每周你那个反省自我总结自我的晚上是多么重要。
第二点,就是各种程度的自卑。
自卑的人会在社交里产生多重人格,进而导致网络上无意义的社交成为填充你人参满足感的来源。
但这不是天生的。很多时候,贫穷的家庭会带来这些,你的贫穷会导致你孩子拥有很不美好和很强制性的束缚。他突破这些束缚磨练思维,比一般人要困难的多。
这种不同程度的自卑,会表现在:沟通的时候有心理障碍、对于爱情的看法比较悲观、很容易和陌生人表达自己的感性又很容易封闭自我、对于某些无意义的事情有自我的崇拜、有时候异常的固执、或者很容易沉迷于某些事情。
你必须要学会承认自己,然后你才能找到付出努力的方向,你必须付出千倍努力,你才能弥补你上一辈家长因为贫穷而给你自我造成的心理问题,这些你和家里说是没用的,社会的断层在这里,家长并不会意识到这些,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
而第三点,就是依附社会的心理。
社会已经不再是那个大锅饭的社会了,但很多人依旧从各个方面安慰着自己,认为社会永远不会落下你。现在的社会是用来兜底的,如果你想做最下面那批人,那你才能依附于社会。
贫穷的思维总是认为跟着社会走就能吃肉。好好按部就班的跟随大多数人一样就是最稳妥的。
但并不会。
一旦你走到这个圈子中,你要么就自我妥协,要么就无限焦虑,这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你会发现这社会里找到机会的人,永远不会有这种贫穷思维。他们宁可反复失败,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解决焦虑的唯一办法。
依附于社会,你做不起来什么微信支付的。你做不起来什么大众点评,你也做不起来机票支付,更没有什么共享单车。社会永远都是来兜底的。你要赶在社会前面,你要去尝试。
怕什么呢?因为贫穷而害怕?自己存款没有一万,那就拿5000去股市试试,去学习学习,没做过,你怎么懂呢?不懂股市,能不能赚钱都是小问题,大问题是,你没法构建对这个经济社会的正确认知,你不知道你工作的公司的上市目的,你也不知道一个公司上市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在哪里。
这才是软肋。
你越依附于社会,你就会越你不敢尝试的越多,你就会错过越多可以磨练自我的机会。这就是滚雪球。
但是一个金融市场,就足够你了解很多年。更不要说你在的行业里的其他上下游,更不要说体制内政府的运作模式。甚至连你家楼下的小卖部,供销存管理、供应商关系、和工商局的关系,甚至销售策略,你都学不到。
你越是偷懒躲在社会的庇护下,你越是会陷入思维贫穷的怪圈里。
第四点,就是极端化。
有些人很容易被什么800W学区房的文章吸引。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社会上思维贫穷的人是大多数。而大多数人想问题都很极端。说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文章有一手,他们通过利用极端思维,来吃大市场。毕竟市场是按人头来的,可不按思维重量来算。
什么是极端化思维,你会发现极端化思维的人就很有一种表面上“嫉恶如仇”的样子,不认可一个人,就会各种给自己加心理暗示,但从不会去思考这个人让人讨厌的原因下的深层问题。也看不到这个人工作能力上值得学习的部分,最后就是继续恨,继续情绪化,而自己在这种情绪化上浪费大多数时间,什么也没学到。
还有更典型的,比如很多时候一些看不懂的东西,自己从来不会去思考到底哪个地方看不懂,或者去思考到底是不是因为自己思维太超前了导致这些东西不需要看懂。
他们只会极端化的发泄情绪,比如“我看不惯”啊,还有非常典型的微博上的“不好意思取关了”(话说那些百万粉丝大V在乎你?道不同不相为谋啊!),而其深层含义是“我就是不喜欢你,但我还要表达我对你很重要,如果所有人都取关你,你什么都不是”这些其实都是非常典型的依附于社会的极端贫穷思维。
不想承认别人高高在上的能力,那你就去做,就去证明,而不是看不惯,更不是寻求社会层面下的认同感,这些一点都不值钱,这些也一点都不能提升你自己。
当今社会里,很多所谓的知识变现无谓也在利用这些心理,比如三十天啊,比如一天读完一本书啥的。要是这能一天听完一本书,你觉得真的会有人还去读书吗?难道一本书不是需要慢慢感悟,需要反省,需要平衡,需要尝试才能提升的吗?
越是意识不到自己思维底层问题的人,在过了年纪,思维彻底定型后,再和社会碰撞,就会让自己的思维逐渐固化,开始自己的恶性循环。这时间因人而异。有可能就是你结婚的时候,也有可能就是你三十岁的时候。
就像《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在魔幻里的宿命一样,你不从底层突破,你永远会被束缚在这种思维当中。我从百年孤独里看到了拉美国家的阵痛,也看到了那种冲破阶级的宿命感和人性的脆弱。
当今游戏,电影,电视剧如此发达,社会的安逸、人生的岁月静好会让你更懒于突破这些,有社保医保,又有固定的工资,人很容易安于现状,彻底忘记了自己在思维下欠下的债。你如果不想你和你的下一代进到这个魔幻主义的怪圈里,那就下定决心,从底层解决问题吧。
永远别担心自己在社会层面会饿死,你不会的。但请永远走在思维进步的路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要你饿不死,你就要走这条路。这不是继续去在社会层面上解决问题。
不然就算你解决问题了,你照样会把问题留给你的下一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