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羁绊: 格伦·古尔德与J.S.巴赫

作者: MasterKang | 来源:发表于2019-10-05 16:52 被阅读0次

    他的艺术生涯是钢琴史中的奇特篇章之一。他是十足的音乐怪人,却又是个天赋极高的器乐演奏家,其信念改变了音乐家们看待巴赫的方法。 --《不朽的钢琴家》

    笔者认识古尔德(Glenn Herbert Gould),是从《哥德堡变奏曲(The Goldberg Variations)》开始的。

    《哥德堡变奏曲》对于巴赫来讲,是众多恢弘作品中的一个,但对于古尔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1955 年,古尔德录制《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而在1981年,古尔德重新录制《哥德堡变奏曲》,完成不久后即去世。所以《哥德堡变奏曲》代表着古尔德钢琴生涯的开始和结束 。

    《不朽的钢琴家》对古尔德相关的论述

    • 1955年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的描述:其中个性、技巧、新的思想、跳跃的节奏、快速的速度和可靠的技巧兼而有之,形成一种新的巴赫演奏法,具有权威性。
    • 1981年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的描述:这是一次完全不同的演释。重复的地方多得多,速度缓慢的多,具有哲学意味,甚至有点矫揉造作
    • 他将作为一位巴赫演奏家而永垂青史,他的唱片是他的千古永存的遗产。
    • 最重要的一点是,古尔德的巴赫诠释使那音乐听起来与众不同 --- 在速度、乐句、力度和概念等方面全都与众不同。人们过去不怎么注意的一些因素突然一下子鲜明地凸显出来,不过演奏中并无古怪或者矫饰之处。音乐穿越一个从来不将任何事情当作理所应当的头脑

    古尔德生平

    格伦·古尔德(Glenn Herbert Gould,1932年9月25日-1982年10月4日),加拿大人。

    • 童年时代(3 岁起)从母亲学钢琴
    • 六岁时听了一场约瑟夫·霍夫曼的独奏音乐会,令其终生难忘
    • 十岁到 二十岁,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音乐理论,他的钢琴老师是一位智利的作曲家 Alberto Guerrero
    • 1955 年,在华盛顿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并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签约,并于同年录制了《哥德堡变奏曲》
    • 1957 年,古尔德至苏联演出,为二战后第一个到苏联演出的北美音乐家
    • 1964 年 3 月,在洛杉矶举行最后一次公开演出(32岁),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唱片录制上
    • 1982 年中风去世,终年仅五十岁
    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 The Sound Of Glenn Gould 专辑封面 不算太晚的晚年

    更为真实的古尔德

    绝不可能靠几行文字描述一个人,尤其是充满矛盾的人。

    古哼哼

    • 演奏时不断的哼唱,云村评论区,外号 古哼哼
    • 下面让我们聆听: 著名男中音哼唱家古尔德,还有额外的钢琴伴奏

    特立独行

    • 因为怕污染,他从不和任何人握手
    • 他是十足的夜猫子,白天睡觉
    • 习惯离群索居,他情愿花上几小时和人电话交谈而不愿见面
    • 疑病症患者,复用的药片数不清 (导致健康更为恶化)
    • 终生未婚
    • 自己采访自己,并发表采访稿
    • 称自己为最后一个清教徒

    音乐会

    • 取消音乐会,频率高到 每五场便会取消一场 (玛塔·阿格里奇在取消音乐上同样造诣匪浅)
    • 自带座椅 (父亲制作,高度三十五厘米),一般的椅子都不够低
    • 甚至还需要把钢琴再垫高三厘米
    • 摇晃身体、哼唱、不弹奏时用手打拍子
    • 带一杯水放钢琴上 (一般认为有失传统)
    凳子

    音乐会 VS 广播唱片

    “在音乐会上我觉得自己被降格为一名取悦观众的杂耍小丑。”

    “科技有能力创造一种隐姓埋名的风气,使艺术家有足够的时间几自由尽其所能地酝酿他对作品的构想。它有能力取代音乐会所带来的那些讨厌的、丢脸的、有损人性的无法卜测的结果。”

    相比于钢琴家,古尔德更愿意称自己为广播从业者 (在加拿大,他也是广播节目主持人)。

    1981年录制的《哥德堡变奏曲》已出售超过两百万张。

    对古典音乐传统的挑战

    “音乐的阶级性,社会的阶级性让我厌恶,是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故意这么做的,我就是要挑战它。”

    古尔德反对: 把古典音乐看成很高级,而瞧不起爵士音乐等等。

    古尔德也不喜欢音乐会约定俗成、拘泥于形式的礼仪,比如他演奏时很少穿燕尾服,经常穿一件毛衣,带犹太小圆帽就上台.
    指挥家波恩姆(Boehm)甚至说:“他弹得实在好,穿游泳裤上台也可以接受。”

    对位

    古尔德对于 对位 这一巴洛克时代的典型音乐风格极其迷恋。
    J.S.巴赫是 对位音乐 的巅峰,古尔德会和巴赫产生如此强的羁绊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对位艺术在巴洛克晚期 (18世纪中) 随着巴赫去世,已经基本走向终结。对于浪漫主义时期,古尔德喜欢的作曲家并不多。

    “我认为,就器乐演奏而言,整个十九世纪前半叶中 -- 包括贝多芬在内 -- 败笔很多。这个概括包括肖邦、李斯特、舒曼... 你瞧,我认为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每人会写钢琴音乐”

    喜欢的作曲家

    古尔德显然对巴赫比较痴迷。

    此外,古尔德对贝多芬评价颇高:“贝多芬是一个走上自我心路历程的作曲家的最优秀的历史楷模”,古尔德喜欢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及晚期的几首,尤其是 《大赋格曲》,“不仅是贝多芬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并且堪称音乐文献中的最惊人之笔”

    赋格与对位联系颇深,所以归根结底是古尔德对对位音乐痴迷的体现

    此外,勋伯格、欣德米特、理查·施特劳斯 是古尔德热衷的作曲家。

    经典录音

    影像资料

    J.S.巴赫

    巴赫是一个庞大的话题,这里仅做概要描述。

    • 巴赫是一个音乐家族,而 J.S.巴赫是最为著名的一位。
    • 巴赫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作曲家,没有之一。
    • 巴赫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与宗教相关,《十二平均律》被称为音乐中的《旧约圣经》
    • 巴赫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
    • 幼年失去双亲,由哥哥照料长大
    • 巴赫娶过两任妻子,一生中有20个孩子,夭折11个,9个孩子中,3个孩子子承父业,成为著名音乐家,除了上千首作品,孩子也是其重要遗产
    • 总是在晚上借着月光,偷偷抄录乐谱,最终导致晚年失明 (哥哥不理解其音乐爱好)
    • 巴赫所热衷的赋格曲,在其年代已经不再流行。因此巴赫在世时,并未因为作曲获得声誉
    • 巴赫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意味着为教堂工作),1723年后,一直在莱比锡的一所教堂担任歌咏班领唱,直至去世 (共27年)
    • 除了我们今天熟知的 《十二平均律》、《哥德堡变奏曲》、《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等,巴赫创作了数百首康塔塔
    • 巴赫的年代尚未有现代意义的钢琴(巴赫曾经弹奏过早期的钢琴,但评价并不高),其键盘作品通常是写给羽管键琴(大键琴)
    • 直到近代,巴赫的地位才得以提升 (门德尔松-《马太受难曲》)

    古尔德之于我

    巴赫有平复心灵的力量,而古尔德把力量带到我身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跨越世纪的羁绊: 格伦·古尔德与J.S.巴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oe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