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专栏的模式是,周日预告,周一正文,三天问答,周五整理文,周六发奖。实际上,通过今天的问答我才发现,自己并不善于利用这个模式。一直以来,我都忽略周日预的告,最多试着回答问题,但从没想去预测李笑来打算怎么展开一篇文章,可这是多么好的打磨预测未来能力的方法啊!痛心的同时,告诉自己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傻笑)
在本周话题“股票的价格变动是否可以被准确预测”中,我想到了“变动”、“准确”等词概念模糊,定义不准,但是我没有想到另一个变量——人,即谁来预测。
在新生大学的写作课中,李笑来提到了一个打磨概念的方法,即从新定义语言元素。
名词:你能感知的某个人或事物;
动词:某种行为;
形容词: ...的感知;
副词是: ...的感知的感知。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形容词和副词会因对象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感知结果。
所以,当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形容词的使用一定要注意限定主体。比如留言01中提到的,
"简单事靠直觉,复杂事,拉长时间,慢思考。"
“简单”、“复杂”是形容词,而表述中没有限定主体,就造成了该表述不严谨的结果。正如李笑来在留言回答中所言,3+5这样的数学题,对于成年人来说根本不算复杂,但是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很大的难题。
再进一步,由于名词可以修饰名词,那么有些名词的使用也要注意限定主体。比如上述留言中的“直觉”,是个名词,但由于没有限定主体,就有了“小白的直觉也并不可靠”的逻辑漏洞。
所以细细读来,这一句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话实际上有许多不严谨的地方。而究其根本是讲话者对于自己的概念并不清楚,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很模糊造成的。
而我的上述分析,恰恰是站在笑来老师的肩膀上,从语法角度来倒逼表达的逻辑严谨性。(突然想为自己鼓鼓掌+傻笑)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那么说明你还是想要一个清晰的世界的。实际上,许多人都认为上述所言是鸡蛋里挑骨头,而在我看来只是认真思考的必经之路罢了。世界是混沌的,打磨清晰的概念是艰难的,但我还是会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A是什么?
A不是什么?
A与B、C和D...的关系是什么?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怕什么世界混沌,哪怕一丝清晰都让我兴奋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