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活着》
余华先生曾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的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的突出。内心让他真实的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我想,《活着》这本是就是这样的产物吧,它是一部现实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作品,全文的思想是:我们如此顺从这个世界,世界却背叛了我们。它诉尽了人们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在很多的书评中,大家都喜欢说《活着》是一本由悲剧堆积而成的书籍。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而言,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活着》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他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宁静。时间掌握了福贵命运的变化,活着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
我初次阅读活着,是我高中时期,那时候的我觉得“活着”这样的一个词,很平常却又不平凡。人为什么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存在?这些一直都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到底为什么而活,是为了追求财富,物质享受吗?是为了诸情牵绊,家庭爱情吗?是为了因果孽缘,仇夙执念吗?还是为了那些宏大的追求,又或类似是信仰,道德,传承之类崇高的寄托?我曾问过自己,并没有得到答案。我想,这大概是我的阅历过于浅薄了。于是,我购买并阅读了活着这本书,也期待找到一些答案。
书的主人公叫徐福贵,这是一个很符合那个年代特征的名字。作为地主家的傻儿子,福贵拥有豪奢大院,忠诚奴仆,百亩良田。但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似乎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纨绔、不学无术。甚至你会觉得他无耻,我从未想过世上居然存在这样的一个人,喜欢叫妓女背着自己去逛街,并且在遇见自己老丈人的时候毫不避让,反而还让妓女停下,自己趴在上面向他脱帽敬礼。嗜赌成瘾,混迹赌场不归家。大概是因果报应吧,最终福贵输光了家产。人生就这样急转直下,一夜之间,福贵从坐拥豪奢大院、忠诚奴仆、百亩良田的富家子弟变成了佃农。但也就是这样的的剧变,让福贵开始了一个他曾经从未体验过的人生,一个与之原本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生。但他却很快的适应了这种落差,并且对自己的现状有着正确的认识,知道过去自己犯下了怎样的错误,开始勤奋的学习种田。就这样福贵的生活渐渐地趋于稳定了,但意外总是不断的,为了去城里给母亲请郎中,自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历经艰辛回家却发现母亲早已病故。紧接着又发生了有庆因献血被抽干死了,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了,而自己的妻子家珍也因为软骨病而死。但悲剧未曾停止,唯一的儿子有庆,为了给县长夫人献血而遭遇无良医生因此被抽干而死。女婿二喜也因在工地受伤死亡。最后,剩下的小外孙苦根竟然也因为吃豆子撑死。
当父母亲人一个个都离自己远去,甚至连仇人龙二也被处决。我们所谓活着的意义似乎对富贵而言都不存在了。什么物质财富、爱恨情仇对富贵来说,都已经化作烟尘了。生活就是如此怪诞,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回豆子都有可能置你于死地,当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你身上,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该怎么办?
道德经里有言: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于他而言,仁与不仁并无区别,就像生与死于“道”而言,也并无区别。为什么活着这个话题其实跟道德、伦理、生命、死亡一样,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接受,接受了你也不满意。
《活着》它一直是在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讲述生活而非幸存。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将人生用数字作比的话,我们拥有的生命就是数字1,而亲情、爱情,财富等等不过是人生里的0罢了。我们都知道,在数学里,1之前的0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我们还活着,那么生命里的亲情、爱情、财富才有意义!所以,我们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
人生,最不缺的其实就是悲剧。福贵的经历,或许夸张,但差分开来就是社会底层实实在在的生活。但对于这些,你也不必责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照顾到社会的每一个死角;也不必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每个人都可能被命运操控。或许在某一天,你也会跟福贵一样,从富家子弟变得一无所有。而我们之所以活着,也就是为了去挣扎,去痛苦,去幸福,去卑微,去高达,直至有一天,我能与世界和平相处。也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是千年前亦是千年后,无论何时何地,生活总是不易。
在本书的文末,有这么一段话: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作者在最后,借福贵的口仿佛在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