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简友广场
写作,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心》荐读

写作,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心》荐读

作者: 淘之宝 | 来源:发表于2019-12-03 21:09 被阅读0次

我很难想象一本1934年出版的语文类教材放在今天还没有过时,甚至有些观点还有点超前。

本书作者是叶圣陶和他的亲家——夏丏尊。

叶圣陶大家都熟悉,小学和初中的课本上都有他的文章,以清新隽永的文笔为特色,读来十分亲切。实际上,和叶先生一样,夏先生也是一位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

而这本《文心》,原载于他们俩合作的一本名为《中学生》的杂志上。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将一些语文中常用的知识点穿插在了故事之中。这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刚进入中学的孩子和几位老师。这样的编写方式在语文教材中实在是新奇,新奇到我甚至不认为它是一本教材。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教材就应该是一堆知识点的陈列,不需要注意学生对于教材的接受度如何。这是一本“异类”。

这本书的一个讨论中心是关于写作。它将写作看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生活的点缀。实际上,时至今日,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写作本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把一些作文的基本知识借用故事中的人物之口讲述出来,让我倍感亲切,读起来很有代入感。题目、用词、造句、语义、修辞、文章类型、文章组织、文章风格······几乎涵盖了作文的所有基本知识,看起来繁多,但是当文中的人物用讨论的方式告诉我们的时候,便更易理解和吸收了。

除此以外,还提及了其他的许多方面,为了保留新鲜感,我在这里只谈两点。

其一是句子的读法。重读、声调、语气等等。中国的文字就是如此,即使两句话中的用字完全一样,但用不同的读法读出来时,却有了不同的意思。

其二是读书笔记的做法。在我的语文受教生涯中,读书笔记从来都是摘抄好词好句。而在这本书中,指出了读书笔记更应该记下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如果读一本书时没有思考过程,那便失去了读它的意义。


其实,这本书的面向读者是中学生,刚开始我还担心读来有点不适合。但当我读完之后,却收到了不少惊喜,两位大师不仅在书中穿插了知识,还埋藏了其他深刻的思想。为保留新鲜感,同样只讲一部分。

本书的创作背景,是日军侵华时期。

书中原本幸福的一家,在面对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显得十分无奈和无力。这便是战争的最让人痛恨之处——普通民众并没有任何罪过,但是却要承受极大的痛苦。

另外,书中竟出现了两个中学生在青春期恋爱的情节。虽然没有具体描写,但即使是闲散的几句,便把青春期的感情的青涩和美好描写得恰到好处。最让我惊奇的是,书中描写的学校里的老师并没有对这段恋情横加阻挠,这在我看来十分珍贵。

这一点关于青春期恋爱的内容不但没有喧宾夺主,又给本书增添了更深的文化内涵。这不得不让人对大师的笔触佩服地五体投地。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

或许大多数人都记得陶渊明的田园诗。他的诗实在是太有意境了,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孩子极具吸引力,导致我一度十分向往那种悠闲有趣的田园生活。而在这本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读这种诗只能看作是消遣,不该憧憬和向往里面的生活态度。至于为什么,恐怕还是得您自己去了解才好。

就此书本身来说,内容十分丰富,就不再一一列举,当您自行去读时,恐怕比我的收获还要多。


下面我想简单谈谈写作。

我本人在高中毕业之后的三个月里,几乎停止了写作。高中枯燥乏味的写作训练让人对写作心生厌恶。不得不说,这样的教育结果实在是让人惋惜。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参加了学校的新媒体工作,我重启了自己的写作之路。但这条路并不顺利,高中练习的方法和技巧在应对新形势下的新媒体写作时捉襟见肘。

事实上,如果我没有参与新媒体工作,恐怕在大学里再也不会认真写作,这可能意味着我将要失去锻炼一项重要生活技能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

仅就大学生活来说,各种各样的论文、报告、作业看起来并不需要写作技巧。事实上,在这些文章的写作中,不需要华丽的文笔,更重要的在于文章的结构组织和逻辑。这两项工作之于写作就如地基之于高楼。掌握了这两项技能,文章的意义表达会更清晰,更易于其他人理解。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写作时注意到这两点时,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至于逻辑思维能力有多重要,想必不用我多言。

当踏上工作岗位,运用写作的方面就更多了。专业文档、工作周报、年终总结、工作邮件等等,这其中的每项工作都需要写作能力,而这些,是与工资是挂钩的。这下,我们终于明白写作的意义在何处了。

至于高中结束之后没有继续写作的人怎么重新开始写作,请期待我的下次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本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心》荐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uh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