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来“我认为”、“我感觉”和“我知道”不是一回事
实际上,我自己并不能区分“我认为”、“我感觉”和“我知道”这三个词的区别。批判性思考,就是将这三者进行区分。
作者认为,“我知道”某个知识意味着两层意思。
一是自己实际上知道。简单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单词具体怎么拼写;复杂的事情,则意味着做这件事情的原则,步骤以及以及一些细节,比如注意事项。
“我感觉”实际上可能是不知道的。
二是自己知道自己知道。这个不仅包括能够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它们的可靠性到底如何。
实际上,大家能够表达出来的“知识”也有很多,但实际上,但这些“知识”可靠性并不高,甚至很多根本就是错误的。
“我认为”实际上可能是不清楚背后依据的可靠性的。
比如,今天我听大树说,每天花那么长时间看书,你这是想变成文学家啊?!但是,我看书的原因压根不是想变成文学家,而是想真正提升自己的认知,解决自己生活的和工作当中的问题。你看,他的知识多不可靠?!
作者在这一部分花费笔墨是为了让大家“摆脱自负,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开始学习他认为自己早已知道的事。”
以后不能随便说“我知道”,因为这需要可靠依据。依据不足时,那就说“我推断、我认为”。
2. 那些“知识”是怎么钻进我的大脑里的?
作者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脑主动获取,一种是大脑被动获取。
主动获取的方式主要有三个,一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总结出来;二是自己检验了某些想法,证实的那些就是知识;三是自己根据已有的信息,推理出来的。
这么看来,我的【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都包括这三个主动获取的途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后,给他们提供信息,让他们形成自己的问题方案(推理)。课后呢,他们再去试试这个方案到底行不行(检验)。检验后再反思,如果方案不管用他问题在哪里,如果方案管用,则再看这个方案还能用在哪里(总结)。
课堂学习,是被动获取的方式,和看新闻、读报纸、刷朋友圈、抖音都是一样的,是被动获取知识。吃惊吧!
这种被动获取的方式有严重缺陷,不管人家告诉你的是啥,你都会毫无疑问的接受。
这是被动获取,后果是比较可怕的,尤其是在这个自媒体满天飞的时代,好多人在那不懂装懂,胡言乱语。
3. 作者说“知道”是困难的。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1)有些老问题到现在为止大家都不知道答案,对于这样的领域,你想知道当然是困难的。如何治疗癌症?
(2)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每天都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对于这些新的问题是已有的方法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对于这些新的问题,如果你想知道解决方法的话,这也是十分困难的。
(3)还有一个原因,这个特别让我吃惊,就是说这个知识在世代传承时会被遗忘,或者是会被不理智的拒绝。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她父母的见识就是孩子的玻璃顶了。所以他父母没获得的那些知识就很难传递到孩子那里。对于她的孩子而言,获得这些知识都是很困难的。只是针对父母没有学到这些知识的情况。
除了这种情况外,还有一些情况是父母确实掌握了这些知识,但是他却没有教给孩子,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这些知识没有用啊,反正就是没教交给孩子。那对于孩子而言,想知道这些知识,那也是困难的。
(4)知识们好多都是有冲突的,你只能推测哪个很可能是真的。
5. 想知道自己到底知道多少?抱歉,没有绝对精准的衡量工具。我做学业测评的,只能大概大概地评价。
6. 在有人向你传教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