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娱乐圈都流行,无瓜则已,有瓜一起来。老洋这个不怎么关注娱乐圈的“老年人”只是听听员工们的日常八卦,都能被惊得瞠目结舌。
八卦之心人人有,与惊涛骇浪的娱乐圈八卦相比,创业圈八卦也毫不逊色。
前段时间老洋在好友圈里看到这样的一篇推广文《那个阿里离职的漂亮女高管,从来不过情人节》
文章开头就直接抓住了大家的敏感点,说自己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而她曾经的身份是阿里巴巴年薪数百万、期权超千万的女高管。
为了佐证自己的身份,她放出了曾在马云身边的工作照。
紧接着她说从干了10年的阿里离职,带给她的期权损失至少有1000万。
朋友都骂她“离开阿里,你算个屁!”
之后她就开始为她的自创面膜做铺垫了。
但马上打脸的就来了,阿里蚂蚁金福集团副总裁陈亮说她吹牛要有个度。还质问她不知道合照是怎么来的吗?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不能把心思放在正经工作上。
阿里的公关总监顾建兵则直接在下面评论说,当时他在场,第一次见到有员工带摄影师拍自己的,而她还专门往高管身边凑,就为了拍照。
眼看着被打脸,所谓的“女高管”王晗也没躲起来不吭声,反而理直气壮的写了封给陈亮的信。
她说自己先后在阿里软件、淘宝网、阿里健康很多部门任职过,最高级别是在阿里健康任家庭事业部总经理。
她承认因为创业初期,没钱推广,所以想蹭阿里的热度。
还说自己之前在工作中得罪过陈亮,没想到陈亮一直记在心里。最后她还喊话陈亮为什么不能给前同事一点支持和宽容。
但陈亮又很快出来回应说和她也就只有几面之缘,工作没什么交集,得罪更谈不上。
还说她在阿里离职时的层级,内网都查得到,她那个级别的阿里员工有上万人。
吃瓜到这里,孰真孰假在老洋心中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了。我只想对各位创业人说这么一句话:
创业,能不能少一点套路,多一点信赖?
创业一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语,“创业成功法则”“创业必备技能”“创业二三事”……各种创业相关文章充斥在网络各大平台。
不过在我这个持续创业的创业老鸟看来,创业其实完全没有这么神圣。
创业是生活的一个常态,开一个小吃店小杂货铺,都是创业,开创一个事业,开创自己的职业,原则上,都属于创业。
人们为什么创业?赚钱养家糊口而已,一开口就改造世界,那是一种疯狂。但把疯狂视为常态,似乎成为创业者的标配。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反而没什么话语权。
从这点来看,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发表过的一个演讲就非常有价值:他让人回归常态,回归常识,做一个正常人,做一件正常事,认真工作,不套路别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凭这些人人可以理解的公序良俗,就可开创一番事业。
一个创业者,应该是张小龙这样的,用好产品说话,用好产品布道。
正如彼得·德鲁克评价艾尔弗雷德·斯隆——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领导了通用30多年,使之成为杰出企业,提出并定义职业经理人概念——德鲁克说,领导力并不是魅力,也不是公共关系,更不是表演,它是业绩,是始终如一的行动,是值得依赖。太多创业者偏离了这点,以表演为核心,以不知所云的概念为先导,试图迷惑世界,也试图迷惑自己,这怎么可能成功呢?
我以一个小观察为例,说说这事。
在我楼下,有两个水果店。
第一个,是一个年轻姑娘开的,她漂亮,伶牙俐齿,店铺装修得有文艺风,逢年过节,店铺也讲究。刚开始,印象很好,后来越来越让人烦躁,她什么都努力,就是不好好卖水果,本来三五分钟解决的生意,她非得东拉西扯,没半个小时完不成(很像互联网产品渴求用户时长),闽南本地,是重要的水果产区,买到当季的水果,似乎还能闻到采摘者的笑声,可这种价钱低品质高的水果,她一概不卖,只卖同类的进口水果,价钱高,质量却更低,当然,她能把它们描述得更好。可顾客并不是傻子。
更有意思的是,她兼营豆浆店,我有一次买豆浆,交待不要放糖,她抱以甜美的微笑,说,好的,我只给你放台湾的糖。要怎么和她解释,台湾的糖也是糖?
自然而然,就不会照顾她生意了。
这是一类创业者,魅力、公关、表演,都不错,就是没有产品,没有业绩,套路再多,也不可能成功,而且失败的理由完全不能归罪于世界。
第二个店,与第一个隔街相望。严格说,只是流动摊贩,一老头,每天用单车载着两大筐当季的水果,也不打扰人,没人问时他就默默坐着看手机,有人买就麻利地挑选,生意好得很。他才实实在在赚到了钱,模式也很健康,大环境起起伏伏,都不影响他卖水果。毕竟,人们每天都得吃点好水果。生意和利润,当然属于这种不背离常识的实干家。我认为,他和张小龙就是同一类人,生意,不就是更多解决顾客需求吗?其他虚的,少一点好。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瞧不上这个摆摊的老头,觉得丢人,却很容易代入创业的神圣,满嘴的运营、概念、营销、融资、上市,事情却不好好做。尼采说,一个人发神经不容易,一个群体,反而容易发神经。这种集体发神经的创业病,还是凉一凉,大家回归到商业本质,当个正常人,其实是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