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7:30,召开了本学期线上家长会,难得比较利落地结束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
这一学期,疫情影响,学生上课坎坎坷坷,自己工作忙忙碌碌,家长老师学生一起又有点迷迷糊糊。觉得做了好多,又觉得貌似好多都没做。
这学期是“线上+线下不断切换”的教学模式,关键词:适应和改变。
不管情不情愿,主动或被动,时而线上时而线下的教学模式不知不觉已接触三年,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已然接受并适应,能很好地进行切换,但仍有个别家长及孩子寄希望于复课后老师的查漏补缺及对自己孩子的面面俱到。
虽说教育是老师、家长及学生多方合力的过程,但线下教学,教师的作用大于家长。学生有了问题,老师一般会及时当面解决,解决不了会寻求家长配合;而线上教学,家长作用明显大于教师,很多问题老师虽发现但鞭长莫及,需要家长及时配合并改变。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而破坏一个好习惯仅仅只需要几天而已。纵观学生表现,已然形成三层:第一品:始终自律,始终优秀(为数不多,十个左右,同时还要加上家长的督促与配合);第二品:虽然吃力,默默努力(一半左右,最为心疼,家长再配合一些则上一层,反之则下。);第三品:三心两意,敷衍了事(十多人,这部分同学个别为自身习惯,大部分为家长的不够坚持造成孩子的钻空子)。这,就是优秀、良好和不合格的区别。也是家长对孩子关注度及配合度的区别。
后期建议:
1.亲其师、信其道。
一方面是给学生说,另一方面是家长。试想,和老师观念背道而驰,对班级工作敷衍了事,不肯谦虚学习他人方法的家长,孩子怎能优秀?
2.看回放,摸情况。
这学期是家长了解任课老师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每个老师的上课水平、态度、能力等在回放中都能有所了解。建议家长有机会看看回看,不仅仅为了了解任课老师,更多的是看看课堂中自己孩子的表现,尤其是互动区留言,了解孩子上课专注度。
3.分析孩子,找到差距。
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找出孩子的优点及不足,查找原因,设置方法并落实。
4.唯有家长改变,方有资格要求孩子。
不要有问题就给老师说“麻烦老师多关注”,作为家长,你都做不到关注孩子,不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时间与精力,有何资格要求别人多配合多关注?
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