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处困而不屈其志,乃见英雄

处困而不屈其志,乃见英雄

作者: Nyakov | 来源:发表于2020-09-04 10:05 被阅读0次

    罗曼•罗兰

    20世纪初, 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先后完成了其经典人物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这几部作品合称《名人传》。与一般传记作品更多着眼于传主所处的时代和卓越事功,因此尤其在意细节考证不同,罗曼·罗兰在撰写《名人传》时,只以白描的方式简略地描写主人公的生平,而将重点放在描绘他们所具有的“神圣的心灵”上。如果说前者是“写实”,后者则是“写心”。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序言中对此有所解释:“《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

    在罗曼•罗兰笔下,他们近乎希腊人眼中具有神性的“精灵”(daimon),譬如他对贝多芬的描写:“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在我看来,罗曼•罗兰多少是将主人公们塑造为希腊悲剧中的英雄形象。在古希腊悲剧中,行为越悲惨,所受到的考验越可怕,英雄就显得越伟大。浪漫主义者同样着迷于人类的悲惨命运这一观念,作为宿命,英雄必须既是巨人又是牺牲者。正如他所言:“我在此要叙述的悲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痛苦”。而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以及列夫•托尔斯泰就是罗曼•罗兰心中的“心灵之英雄”。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内领一时风骚,创作了传颂至今的经典,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以世俗观点看,《名人传》的传主们都恐怕难谓成功,贝多芬感情不顺,经济困窘;米开朗基罗承受着嫉妒和怨恨,离群索居;托尔斯泰如堂吉诃德般做着改良俄国社会的梦,与家人决裂,在82岁高龄离家出走而死。但罗曼•罗兰强调,对他们的评价不能以成败而论,“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他相信人人可以成为英雄——这只与心灵的纯粹有关。

    苦难与英雄间的联系,如罗曼•罗兰所说,“这些传记中的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而在《米开朗基罗传》中,他进一步阐发了对这些人的理解——“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换而言之,生活的磨难乃是一场试炼——贝多芬面对的是耳聋这一对作曲家来说致命的自然阻碍;米开朗基罗反感社会的约束,并不得不面对无尽的嫉妒与攻击,承受着世俗压力和精神苦闷;托尔斯泰目睹俄罗斯帝国的混乱,期待爱,满眼却看见的是可怕景象,并因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而被开除教籍,内心始终陷于挣扎——而英雄之别于常人,正在于面对这无尽的痛苦,他们能既不迷失,也不沉沦,而是坦然承受人生的忧患困顿,展现出卓著的勇气,最终作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壮举。罗曼•罗兰强调,这种英勇心灵的伟大胜过事功的壮丽,拿破仑的任何一场战役,乃至奥斯特利茨的太阳都不曾“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

    罗曼•罗兰希望不幸的人们能汲取这些英雄们的勇气,从中获得安慰。他的确做到了这点。傅雷留法期间一度情绪烦躁,通过阅读《贝多芬传》,他如获新生,被感动地嚎啕大哭,又树立起了战斗意志,并决心将该书译为中文,于是有了这个《名人传》的经典译本。

    当苦难之时,愿人们记得,这些伟大的心灵遭受过同样乃至更甚的痛苦,于极困极难时立得住,便是好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处困而不屈其志,乃见英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fz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