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感觉就像是看到一条溪流,从帕米尔高原起源,弯弯曲曲向东而去,最后百川归海,磅礴大气,气壮山河。
说心里话,我来学习之前是做足功课的,光是王老师的书就读了很多本,网上也听了他很多课。就是昨天晚上也是把今天他要讲的内容预习又预习了。可是真正身临其境像学生一样听课,还是感触不一样。就好像在视频里随博主旅游和自己身处其境实地旅游不一样的那种感觉。起初他的讲课让我不以为然,到后来越来越沉醉,最后听得如痴如醉。
王老师先用很简单一句话开课:“我们已经学了五年的语文,这五年中,我们曾经跟着不同的诗人看到不同的风景。王老师和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于是和同学梳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一些诗词。没有感觉多么特别,很寻常。我又留心一下他的引导语:在某个地方和某位诗人看到这样的风景。最后总结板书:诗词之旅。到这里,我只感觉他的每句话,每个导语像小溪,缠缠绵绵,叮叮咚咚,看不出来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他的语速不快,甚至有点缓慢,但是每句话干净利索,好听的音色又显得韵味十足。
接着王老师创设意境:宋代词人辛弃疾。将带着我们前往江西上饶,一睹黄沙岭上的田园风光。宋代词人张孝祥将带着我们前往湖南岳阳,纵览黄沙岭下的湘江秋色。但是两个景点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为此需要你写出一份旅游意向书。这份意向书要写明跟谁一起出游?写清楚前往哪里旅游?写具体这样选择的理由。
这个时候,我觉得王老师的课有花样了,先借用创设情境把学习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目标清晰明了。
接着王老师又出示辛弃疾和张孝祥的档案表。这个档案表设计的非常好,有大量信息。
我越来越感觉好像看到这节课的张力,就像看见一条溪流慢慢汇集,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江流。
接着王老师带着学生读诗词。朗读指导的魅力我后面单独表述,这次我先说课的设计的精妙。接着,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层层递进,第一步通读词体,感受韵律。教师泛读,学生练读,注意词中的特殊节奏停顿和读音。正确流利有韵味的地方通读全词。第二步,概读要素,知晓大意。从时间、地点、天气三个要素出发,梳理词的基本信息,了解词的大意,在此基础上读出感觉来。第三步是品读词眼,融入意境。在品读诗词里融入意境中。他抓住了说丰年让学生从看到的情景,听到的情景,闻到的稻香说出丰收的喜悦之情,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得体会。王老师板书:喜悦直说丰年。
如果说这样螺旋式上升已经让我们感叹他的设计之妙,那你是低看了王老师的水平。他的设计就像黄河之水九道湾,突然峰回路转。他问学生,丰收的喜悦应该是农民的感受,为何辛弃疾会如此喜悦?回读辛弃疾的人事档案,你发现什么?
啊,我不禁感叹,原来前面的铺垫在这里妙笔生花了。果不其然,学生借助前面的资料,很快学会关联知识,打通解读诗词意境的文脉:抗金英雄、造福一方、关心民生疾苦、强烈的家国情怀。
在我的惊叹里,王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了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到张孝祥乐观背后的心灵境界。板书:乐观何惧狂风和境界高格为上。
接着王老师说:“穿越时空,你想跟谁一起出游?你想跟着他去哪里?你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又有哪些?请填写旅游意向书。”学生在美妙的音乐里开始写作。
音乐很美,王老师看似在教室里闲庭漫步,看看学生的写作练笔。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啊,王老师的板书好像有机关,恰好像一首《西江月》的上半阙。果不其然,很快音乐停了,王老师选了两名学生读了自己写的旅游意向书,他引导学生说出诗词之旅不寻常,连起来就是一首《西江月》的上半阙,那下半阙呢?王老师的原话:“两位导游带领我们开启了诗词之旅不寻常的路。之所以不寻常,是在辛弃疾喜悦直说丰年中感受到意境高格为上。在张孝祥的乐观何惧狂风中感受到意境高格为上。老师写了词上阕,还有词的下阕谁来写呢?当然,我是不会写的。我把这个希望寄托于你们。我不是让你去写词的《西江月》,而是去写你们未来的人生的《西江月》。希望你们未来都能像辛弃疾和张孝祥那样去追求人生的境界高格为上。以这样的境界激励自己,写出属于自己的《西江月》。”
这个时候,我感觉就是长江入大海,汹涌澎湃气势磅礴,那种震撼好比身在钱塘江大潮的堤岸之上。
为何说王崧舟老师的课学不来,学不来的不是课的设计,是他自身的文化底蕴我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