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传》资质差的人如何逆袭(中)

《曾国藩传》资质差的人如何逆袭(中)

作者: ADer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3-02 12:40 被阅读0次

    本文为全书第二卷的笔记,讲述曾国藩离京回乡,筹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经历。其中穿插了曾国藩几次兵败自杀,对弟弟的照顾,与胡林翼、沈葆桢的友情和纠葛,以及被罢黜后极端痛苦中的大悔大悟。


    第二卷 湘军崛起

    丨第五章丨“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1,赴任江西遭遇家庭变故。赴任过程中,曾国藩收到噩耗,十四年未见的母亲去世,主考做不成了,返回湖南老家守孝。

    2,为什么出山。回乡后再出山的原因是太平军北上,咸丰命各地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办“团练”。

    3,在长沙,成为众矢之的。曾国藩到长沙后,剿匪雷厉风行手段残忍,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下来,而同时因为动了地方官员的奶酪,非议渐渐浮起。

    4,遭遇风险:差点儿被兵痞杀了。曾国藩组织团练组建湘军(练的是民兵),亲自训话,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同时他又一次把手伸到了权利范围外-召集绿营军与湘军一起操演,开启他们的天良。性情粗野的军人立刻付诸行动,长沙副将清德带头抵制会操,曾国藩上奏弹劾清德,咸丰下旨查办清德,这是曾国藩出山后第一次与湖南官场发生正是冲突,表面上胜利了但埋下了隐患。

    总结(自):本章讲述曾国藩离京到组建湘军的经历,从家变到国乱出山到遇险,他深知官场本质,但毅然采取强硬政策,遭遇险境,却能隐忍谋划,可以看出他早年的自我历练让他成为一个冷静、有谋略和有韧性的人,处事能够头脑清晰。(2.2-32%)

    丨第六章丨湘军为什么牛气 

    1,创建湘军的苦心与良心。曾国藩冒险自建军队的理由有二,首先太平军焚书毁庙的做法是在消灭传统文化,如果事成,中国将陷入巨大的蒙昧;二是清代正规军(满族八旗和汉人绿营)腐败不堪难以重铸。

    2,与咸丰帝的博弈。曾国藩全练兵的宗旨是首战一定要胜,不真正练成,不轻易出兵。然而咸丰认为可以用拿来救急。此时湘军尚未练成,曾国藩只好以拖来解决,面对好友座师战死、世人的不解,曾国藩承受巨大的压力,为练兵赢得了时间,经过一年练成了一万七千余人的湘军。

    3,曾国藩第一次自杀和湘潭大捷。咸丰四年,曾国藩亲率水陆大军齐集誓师。在太平军对长沙的包围圈中,主动出击,派出踏齐布先一步攻打湘潭,次日他率兵增援。就在塔齐布出兵后的当夜,曾国藩收到靖港太平军兵力薄弱的汇报,当即改变计划,改为率兵攻打靖港。但该消息有误,曾国藩这一战惨败。一心想着首战必胜的曾国藩羞愤沮丧之下投河寻死,被救起后回到城中遭到百姓和官员的嘲骂,整天想着寻死。直到塔齐布湘潭大捷的消息传来,曾国藩终于不再想死了。这也是自镇压太平军以来,清朝的第一场胜仗。曾国藩也终于挽回了面子,这次经验他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4,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为什么大清举国之力供养训练的正规军,不如书生曾国藩一年时间练出的湘军呢?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反向思考”的习惯。创建湘军的时候,曾国藩没有首先去想怎样才有战斗力,而是先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总结别人的错误,反着来。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

    总结(自):本章讲述了曾国藩怎样培养湘军,应对咸丰的瞎指挥,第一次战败自杀和大捷的经历。一心做圣人的书生,做出欺骗皇帝违背意愿的事,可以看出他为救家国不惜一切的勇气和决心。面对逼迫,能够分清轻重缓急,准备妥当再出手。湘军的成功展示出他卓越的分析能力、行动力。(2.5-38%)

    丨第七章丨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1、把保卫长官当作一项制度。曾国藩立下了一条规矩: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全军遣散回乡。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

    2、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命运。湖南首胜后,曾国藩又率军收复武汉。咸丰得知后高兴不已,此时一位军机大臣悄悄对咸丰说“一个挂职在家的退休官员,一声呼唤就能聚集这么多人跟他打仗卖命,并且所向无敌,恐非国家福也”

    3、曾国藩的敌人。这个军机大臣(祁x藻,第二个字不认识,打不出来,就叫祁心机好了)是个圆滑的官场老手,不论是非不辨正邪,遇事和稀泥,成天讲稳定。祁心机的官场生存技巧就是“多种花少栽刺”,祁很反感曾国藩,两人互为政敌。这些人迂腐无识的话却偏偏入了无能咸丰的耳,于是把刚发出任命曾国藩的谕旨反悔收回。

    4、湘军的整体计划为何被打乱。曾国藩的实衔刚到手不久就被收回,又回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咸丰短视并且没有战略眼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下旨催逼,胡乱调动南北大营进攻南京。曾国藩提出相反意见。但是咸丰不理曾国藩,强硬命令曾国藩迅速东下,打乱了曾国藩的计划。

    总结(自):本章讲述了曾国藩带兵过程中对制度的改善和政敌、皇帝制造的困境,他选择用好的制度解决道德问题,高明。进谏谗言的佞臣和昏庸无能的君主,落后的政治制度,屡次拖后腿,让曾国藩打怪升级的路上平添挫折。(2.5-44%)

    丨第八章丨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1、九江大败后差点儿自杀。咸丰四年,曾国藩奉命向江西九江推进,忽略了连续作战后兵力疲乏的现实,太平军在一番分析后找到湘军漏洞,在湖口骚扰引诱湘军使其中计,曾国藩险些被俘(又一次投水自杀被救起),加上风灾袭击,湘军损失惨重。

    2、曾国藩与胡林翼。湖口战败后,湘军元气大伤,曾国藩悔悟不待后方稳固迅速东下是错误的,而咸丰认为是曾国藩指挥的疏忽和无能造成的,仍下旨东下。同一时间,曾帐下塔齐布等统领在战场身亡,太平军大举进入江西,曾国藩手下能征之将只能罗泽南一部,曾的形势非常困难。就在这时,胡林翼给曾国藩来信,要求把罗泽南派到湖北助他收复武汉。

    曾胡两人渊源很深。两人出身门第、性格作风大不相同,胡林翼是自幼伶俐乖巧,是少年天才,曾国藩天资平平、内向儒缓,在京是两人相互敬而远之,但在抵抗太平军(1854)的过程中成为默契的战友。胡林翼因科场案(1841)被牵连,父亲去世后回家守制,乡居期间他开始反省自己早年的放浪形骸的生涯,究心理学,为人处世发生很大变化。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胡林翼发现此时早年那个拘谨的曾国藩,此时已经成了湘军大帅,在沉稳踏实之外,又加入了干练坚毅自信,而曾国藩看到中年胡林翼气质面貌和青年时代已完全不同,以往的聛睨一切浮动挥被磨掉。其沉毅之气、经世之识与曾国藩一拍即合,不久曾国藩围攻九江,奏调胡林翼前来帮忙,从此胡成为曾的直接不下,在之后多次战役中,配合良好。

    太平军挥兵湖北,武汉告急,胡林翼自请回援武汉,虽然江西局势非常紧张,但是曾国藩还是慷慨的放胡林翼西上,拨出六千精兵,助他成就功名。很快胡林翼成为湖北巡抚,与曾国藩平级,且胡林翼有实权。

    面对胡林翼的请求,犹豫之后,考虑武汉安危比自身安危更重要,曾国藩还是派出了罗泽南,曾国藩关键时刻的自我牺牲,是曾胡一生交往中的一个关键点。

    派出得力干将后,曾国藩很快被围困,其弟曾国华求援胡林翼,带兵支援曾国藩。之后太平军重心转移,困在南昌的曾国藩终于绝处逢生。

    3、被皇帝拿掉兵权。曾国藩在江西这段时间处境艰难,由于没有实权,江西巡抚和地方官扣住军饷不给,湘军长期陷于饥困,曾国藩无时不想挂冠而去,痛苦万分。此时,曾国藩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立刻上疏要求回家守孝,不待皇帝回复丢下军队,径自回了老家。咸丰批准曾国藩在家守制三年,实际上是解除了兵权。

    4、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曾国藩被解除兵权,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朋友推荐的老庄著作,从中得到启示,在家里整天回忆起兵以来的种种情形,渐渐的平静下来。他反思到,在官场上的碰壁,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也有诸多缺陷。“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虚伪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须手段。

    曾国藩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改正方式: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待人接物更诚更敬。曾国藩把这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他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总结(自):本章讲述曾国藩在带兵镇压太平军过程中经历的又一次大败,与胡林翼的交往和互相扶持的经历,以及没有皇帝支持的他,因特立独行的行事作风在官场上受到的排挤,最终被解除兵权回乡,在极端痛苦中,反思悔悟,完成又一次蜕变。(50%)

    丨第九章丨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1、曾国藩的二次出山。再度出山的曾国藩仍然没有实权,咸丰只是拿他救急牵制石达开,胡林翼抓住机会为曾国藩谋求职位,最终咸丰同意曾国藩与胡林翼共谋恢复安徽。

    2、和胡林翼联手攻占安庆。曾胡收复安徽的重点是安庆,安庆掌握了长江的运输线。此时咸丰的关注点放到了江南大营身上,和春何桂清率兵准备拿下南京。咸丰明显偏心于正规军,忽视湘军的胜利。而曾胡认为江南大营“将骄兵惰”,咸丰的计划不可能实现,此时湘军以挖沟的方式将安庆围了起来,用一种笨拙的方式攻城。

    3、湘军的战术:结硬寨、打呆仗。湘军的作战原则很能体现曾国藩的性格特点“以静制动、自固为本”。太平军作战颇有谋略,善用游击战术避实击虚,并威胁民众为其造势,对此,曾国藩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应敌。

    4、命运之战。咸丰十年,在江南大营的紧逼下,太平天国采用围魏救赵之计,使江南大营彻底溃败,反曾国藩集团土崩瓦解,咸丰不得不将希望放在湘军上。

    咸丰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把空出来的两江总督的职位交给曾国藩,并附加了条件,但曾国藩接过官帽却坚决反对咸丰的附加条件,拒绝撤围安庆。曾国藩顶住皇帝压力,分析透彻,态度坚决,依然按照原计划行事,咸丰不得不同意他的计划。

    安庆之战,湘军胜利,太平军对清军转入防御阶段。然而咸丰还没看到捷报就死了(咸丰十一年,31岁),同年,胡林翼病逝(50岁)曾国藩伤痛不能自已。

    总结(自):在胡林翼的协调下,曾国藩再次出山,曾胡联手攻占安庆,太平天国陷入防守,之后咸丰、胡林翼先后去世。攻占安庆的过程中,能看出曾国藩出色的战略决策、作战思维和执行到底的定力。

    丨第十章丨与何桂清的恩怨纠葛

    1、成为大清最有权势的人。在攻打安庆的过程中,曾国藩获得了两江总督的任命,又手握湘军军权,他终于可以调动各种资源。

    2、慈溪与奕䜣发动宫廷政变。咸丰去世,留下年幼的君主,两个月后太厚慈禧与恭亲王奕䜣联手发动政变,诛杀肃顺等大臣。曾国藩虽然是肃顺这条线上的人,但因曾国藩不结交京中权贵,而奕䜣清楚消灭太平天国要重用曾国藩,曾国藩的权位在政变后并未受到影响。

    3、清除何桂清集团党羽。收复安庆之前,曾国藩专心军事,出任两江总督后,他可以进行吏治。两江曾是对手何桂清经营多年的地盘,此时他可以借助朝廷信任,清除何桂清集团的残余势力。

    咸丰十年江南大营崩溃,太平军进攻常州时,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城逃走,军心大乱,太平军屠城。咸丰此时才发现看走眼,才干敏捷能言会道、善于搞关系的何桂清,并不如不善言辞、笨拙扎实的曾国藩。在何桂清被捕后,朝廷分两派争执不下,曾国藩回奏理直气壮犀利无比,何桂清不久被弃市。

    总结(自):安庆之战后的曾国藩有实权又有军权,咸丰去世慈禧和奕䜣发动政变,但并未影响曾国藩的权位。围绕两江的权位之争,曾国藩清除了政敌何桂清集团。

    丨第十一章丨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1、著名的天京攻坚战。在奕䜣和慈禧的联合主政下,曾国藩得到了坚定的支持,全国各地的封疆大吏多为配合湘军作战和筹饷,两广、四川、湖南巡抚相继换成了曾国藩的人。有了好的政治环境,曾国藩开始对太平天国全面反攻。

    2、曾国藩人生最焦灼的46天。曾国荃被围困南京,曾国藩分析李秀成大军的人数和粮食消耗,知道其补给困难,写信告知曾国荃,李秀成挺不了多久。而弟弟能否顶住一个多月的进攻,曾国藩没有把握,生怕这个弟弟也死于战场。曾国荃在南京久攻不下,而李鸿章、左宗棠几路都非常顺利。同治三年,各地战事陆续平息,只剩下金陵。

    3、恩将仇报的沈葆桢。在围困南京的过程中,各地财政紧张,粮饷供应无法跟上,曾国藩四处求援。而这个关键时刻,江西巡抚沈葆桢再次奏请朝廷,不再提供给曾国藩军饷。朝廷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从对付太平军转移到对付湘军。湘军集团成员的矛盾暴露,朝廷选择偏袒沈葆桢,用来牵制曾国藩。曾国藩察觉后,反复思考,待太平天国战事顺利结束后,告病请退不再复出。

    总结(自):政变后在奕䜣慈禧主政下,曾国藩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开始对太平天国全面反攻。曾国藩兵分四路,但曾国荃攻克南京这一路过于激进被困,曾国藩此时无兵可调用支援,为弟弟的忧心不已。此时,沈葆桢抽出部分支援湘军军饷为建自己的军队使用,曾国藩隐忍。

    曾国荃在南京久攻不下,而其他三路都非常顺利。沈葆桢再次要求不再供给湘军军饷,朝廷此时的注意力从对付太平军转移到对付湘军集团,于是偏袒沈葆桢,曾国藩察觉后,生出退隐的想法。

    丨第十二章丨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1、朝廷的两记闷棍。在各方压力下,曾国荃疯狂挖地道,终于有一条进入南京城,湘军攻入城中。曾国藩兄弟以为,立下大功朝廷会立加颁赏,不料等到的却是严厉指责。

    2、曾国荃的经济问题。被指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朝廷的猜忌,手握重兵的汉人军队成了清朝的威胁;二是朝廷对曾国荃的贪婪素来厌恶,曾国荃的部队贪财能抢,残酷好杀,南京城破后,湘军大肆焚掠屠杀。

    3、自剪羽毛,让曾老九离职。对于朝廷的猜忌,曾国藩早有心理准备,一是奏请曾国荃辞职返乡,二是主动裁撤湘军。曾国藩靠着灵敏的政治嗅觉,审事详明,处事果断,缓和了同清政府的矛盾,化险为夷。

    4、与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处理好撤军事宜后,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个湘军领袖公开决裂。左宗棠的一生事业,受曾国藩提携很多,然而攻下南京后,两人关系迅速恶化。太平天国幼天王出逃,曾氏兄弟未能如实上奏,但左宗棠掌握了该信息,得知幼天王踪迹后,上奏夸大此事,贬损曾氏兄弟的战功。

    而此事关乎兄弟部下,曾国荃对左宗棠发起了攻击,替部下推脱责任,反戈一击,揭左宗棠老底,双方你来我往,互揭老底,符合朝廷分而治之之计,朝廷乐享其成。

    左宗棠不屑于用心交友,先后与多人绝交,而曾国藩一生朋友如云。失和后,左宗棠停止不了对曾国藩的评论谩骂,而曾国藩从未公开说过左氏一句坏话,做到了相忘于江湖。

    总结(自):攻下金陵后,太平天国剿灭。因朝廷猜忌,曾国藩自剪羽毛,缓和矛盾。曾国藩与左宗棠决裂,两人互揭老底,不相往来。多年后,左宗棠西征剿捻,曾国藩给与全力支持,左宗棠才对曾国藩有所敬重。在政治上曾国藩不恋权位,深谋远虑,才得以安稳。与左宗棠的交往中,宽厚坦荡,不与人争辩短长,以家国为重,心胸令人钦佩。(2.28-69%)


    《曾国藩传》资质差的人如何逆袭(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传》资质差的人如何逆袭(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hm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