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一天,人间一年。微信每天的信息都呈现爆炸状态,各种分析代币的文章,各种利空利好的消息,大多数的时间,我们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有时候可能会稍微用点心,最多用心记住搞笑的段子以便调侃调侃。对于隐藏在信息背后的世界,需要洞察力去观察思考,能不用脑就不用脑的我们,大抵说这是智慧,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真的是这样吗?
错,大错特错。一个聪明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一定程度的对隐藏世界的洞察力。不过遗憾的是,洞察隐藏世界的技能,没有教程,没有老师,也没有习题集,这个技能正如它要挖掘的对象一样,本身就是隐藏的。也就是说,要想掌握洞察隐藏世界的技能,必须先洞察出这个技能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同时,洞察隐藏世界的技能本身又隐藏在隐藏世界中,所以,我们每多一发现一次隐藏的世界,就可能多寻找到这个技能的一点踪影。
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认为好的小说就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读者直接能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则由作家构建在水面之下,等待读者去发现。鲁迅曾在《野草》中写到,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很多人一看很懵逼,其实这句开头隐含了视线变化的信息:先看到了一棵,然后头转了一下,再看到另一棵,然后再抬头看到夜空。如果读者看出这种动作暗示,他就更能有一种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作者,去观察眼前的这幅画面。这种视线的变化是营造故事的好手段,但如果你不细细品咂,又怎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呢?
我们通过信息媒介获取各种信息,是一个读者的身份和视角,但是我们可以提醒和训练自己去开启“作者模式”,站到作者的角度去分析这些信息,模拟作者的动机、手段、策略等,然后就能窥探出原先无法察觉到的隐藏世界。比如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盯着荧幕本身,而是想象出一台摄像机,把自己当作扛摄像机的人或者机器,去分析画面拍摄的机位,那么也许立马就会有种“做导演”的感觉,也许导演的某些小心思小算盘也能够猜到几分。
但是从“读者模式”升级到“作者模式”也是殊为不易,一个原因是,由于“关注/订阅”这种模式的发明,我们都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被饲养者”,再加上“营销”、“公关”这种意蕴丰富的学问的出现,使得我们既无法自主地选择和获取信息,又被诱导着形成对这些信息的种种肤浅、僵化的看法和态度。也就是说,我们被优雅地训练成了一种“读者”。我们满足于接受各种明星八卦、荤素段子、心灵鸡汤、成功秘笈、秘闻轶事等等毫无用处的信息,我们满足于“看过”、“听过”、“知道”并且告诉别人自己“看过”、“听过”、“知道”各种流行的文化产品,我们追逐热点、热衷于谈论各种时新的热门话题、新闻和趣事。我们被一个发光的耀眼的世界所俘获,却对水面之下更大的世界浑然不知。
忘记那些你以为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去洞察那些隐藏的世界,那里有无尽的可能性,那里有崭新的自己。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