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许多企业都坚信,即便内部分配存在一些不合理,但也不会背离“多劳多得”的原则。可“智猪博弈”结果说明,由于工作相互牵扯,业绩相互掣肘,最后的分配结果很可能“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
智猪博弈:
假设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很长,一头有一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猪每踩一下踏板,另一边就会有相当于10份的猪食进槽,但是不论谁跑去踩踏板,都会首先消耗2个单位的体力成本。
假设小猪去踩踏板,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如果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很聪明的前提下,是谁去踩踏板呢?
我们来看下面的表格:
可以看出,当大猪选择行动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4,所以小猪选择等待;当大猪选择等待的时候,小猪如果行动,其收益是-1,而小猪等待的话,收益是0,所以小猪也选择等待。所以说,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等待”都是小猪的占优策略。
反观大猪,由于小猪有了“等待”这个优势策略,大猪只剩下了两个选择:
一、等待,一份也得不到;
二、踩踏板,得到4份。
所以“等待”就变成了大猪的劣势策略,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这就是智猪博弈。
许多企业都坚信,即便内部分配存在一些不合理,但也不会背离“多劳多得”的原则。可“智猪博弈”结果说明,由于工作相互牵扯,业绩相互掣肘,最后的分配结果很可能“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
股份公司中,股东承担着监督经理的职责,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监督成本,小股东会选择不管,而大股东明知小股东“搭便车”,但没有办法,还得负起责任来,因为大股东不监督的损失大于小股东。这样一来,和智猪博弈一样,大股东忙前忙后,小股东坐享其成。
股市上的“散户跟大户”现象,根源也是如此。股市上,大户是大猪,他们要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股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大量散户则做小猪,只需跟着大户的投资策略买卖股票就可以了。
有些聪明的员工,也会采用“小猪”策略。某公司有一个美眉,人很好,就是能力差,但她抱定“小猪”策略,给最能干的人做副手,如果工作搞得好,表扬奖励也少不了她;如果工作搞砸了,对不起,珠泪双垂,那些怜香惜玉的男子汉自然会挺身而出,把责任扛下来。
结果,最能干的仍然在基层死干,而她一路升迁为副总,当公司要将她扶正为总经理,她却死活不干,因为副职是小猪,正职是大猪。
如何改变游戏规则,避免猪圈里出现“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
方案一:减量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导致大猪小猪都不踩踏板了。小猪踩,大猪会把食物吃完;大猪踩,小猪会把食物吃完。这意味着谁踩就给另一方贡献食物。
减量方案,在某些企业是存在的。管理者的初衷是好的,原来没有绩效考核,导致要么大锅饭,要么“小猪躺着大猪跑”,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有了减量方案,把原来员工的工资,硬性分出一大块来做绩效考核,完成所有绩效可以拿满,少完成就扣钱。
这就类似让大猪小猪都吃不饱,或者说需要付出更多才能吃饱,那么大猪小猪都会跑起来吗?结果事与愿违,大家选择“消极怠工”。
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谁想吃,谁踩,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这样,大猪、小猪不会有很强的竞争意识,进入了物质极端丰富的各取所需的时代。
增量方案,在某些公司也是有的,这有些类似在提高待遇时的“普调”方案,或者类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方案。这种方案,管理者的初衷是通过提高待遇促进大家更加努力的工作,无奈,因为没有竞争,导致整体绩效得不到提高。况且,这样的绩效考核方案,需要管理者付出较高的成本支出。
减量不行,增量亦不行,作为管理者,什么样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才能够提高公司整体绩效呢?
在这个猪圈里,我们首先要考虑,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我们希望大猪、小猪都能极尽所能的奔跑,踩踏板,并获得与之相应的食物;
我们希望大猪、小猪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既努力奔跑又能互帮互助;我们希望大猪、小猪既能互利合作,又不会搭顺风车;
我们希望小猪能够在奔跑的过程中快速成长为大猪;我们希望大猪能在奔跑的过程中将经验、教训告诉小猪,在自己成长为管理者的同时,帮助小猪成长……
“智猪博弈”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控制参量是规则设计的关键,合理地设置或者改变游戏规则及相关参数,就能自动实现管理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