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启了日更之后,除了刚开始的新鲜劲,满腔热情想着把文章写好。本以为对于热爱文字的我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擅长坚持和自律的优点,再加上从小对文字的特殊喜好,很难想象自己坚持不了。
直到昨晚,坐在书桌台看电影《扬名立万》的间隙,时间来到晚上八点半,而我的日更还没完成。
看着电脑屏幕里的电影画面,试图在大脑里搜寻有关日更的“灵感”,写什么呢?越想越觉得大脑一片空白。
思索半天我决定偷个懒,于是点进手机备忘录,把前两天练习时写的一篇不算文章的文章“复制粘贴”后放进日更。长舒一口气,算是完成任务了。
也是在那口气呼出去之时,自己的偷懒心态暴露了,难道我在简书日更就是为了糊弄自己吗?这样的日更有什么意义,你不是在糊弄日更,你是在糊弄糊弄自己。
五味杂陈的点开主页的界面,从头到尾扫了一遍自己写的所有文章的标题,哪些是用心写的,哪些是糊弄过去的,了然于心。骗不了自己。
时常路过推荐页的文章,会点进去看,一边看一边在心里忍不住感叹,写的真tm好啊!不管是从故事的构思还是文笔的驾驭能力,几乎无可挑剔。再反观自己写的东西,文笔平淡无味,故事构思更是无从谈起。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一股莫名的烦躁涌上来,觉得自己真的写的很差,再没兴致看下去。匆匆滑动手机屏幕,就退出了界面。
转身翻翻微信读书,看看小红书里推送的文章,心里暗自想,可能我还是积累不够吧。
讲实话,自从日更以来,我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灵感是丧失的。与五六年前相比,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大不如前,可能因为这几年都在写一些商业性的文案,对于文字里的意境和美感,完全失去了审美。
时至今日,我虽然有些焦虑,但也是暗暗发誓,只要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就还有改正的机会。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写作意识还不算晚。
关于培养写作意识方面,目前还没找到特别好的办法,偶尔在简书和小红书的创作者写的写作心得和建议里能窥探一二。
记得有个博主说,写不出来东西,大概率是因为审美超过了文字驾驭的能力,也就是眼高手低。要刻意练习,多写,多观察。
也有的博主说,坚持,多写,不放弃,总有一天守得云开见月明。
以上两者说的我都觉得有道理,那几天我看了好几篇小红书高赞的文章,没有刻意去搜,都是自动推送的。大概率是根据个人日常品味推送的,都是些文笔优美流畅的散文诗,但文字表达的意境多伤感而颓败,很像90年代的伤痛文学。人说,少女情怀总是诗,大概就是那个程度吧。
美则美矣,仔细推敲文字里面的含义,是能看见破绽和漏洞的。适合欣赏,却没有太多的深度。
我尝试写了下,写了两天便觉得失去了兴味,大脑里反复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想写的东西?一直写这样的东西,确实可以提高你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让你的文笔更流畅,可这些东西里面没有你的思想,更像是无病呻吟!越写越烦恼又无可奈何。
暂时想不透的事情就先搁置吧,日常该干的的事情还是得干。想起昨晚喝了点啤酒,睡得比平常晚些,今早就醒的也晚,六点半才醒,还是被闹钟叫醒的。平时五点半就醒了,最晚六点也肯定起床了。
周一至周五,我和几个同事一起有个读书会,书名叫《太傻天书》,是同事拉我进去的,这本书读书会里已经读了三遍了,我是第二遍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进去的,就一直跟着他们的进度读到现在。
一开始没太深的感悟,中间有段时间还停下来了。后来某天同事问我,小江你怎么不參加啦?我說想自己先把書通讀一遍再進去。其實只是覺得沒意思,覺得每天都是同樣的一群人讀書,說自己生活上遇到的事情,有時候听的多了,还觉得想洗脑。
同事说,其实书的内容读不读完不重要,主要是清姐有大智慧,我们跟着她读书,可以听她分享。
瞧,这就是我不想坚持的第二个原因。读书会一般都会有个领头人物,分享她的感悟,称为领读人。太傻天书读书会的领读人,同事们称呼她为清姐,我没见过面,只在群里和读书会里和她有过几次交流,据说是个很牛逼的人,思想境界很高,非常有智慧。在群里和读书会只要她发言,必然会获得一群人的追捧。读书会里的人所有的分享也都是感恩她,感谢她的教导之类的言辞。
我不否认她确实属于思想层次很高的人,也确实值得聆听。但有时候我反感的是这些追捧背后的崇拜主义。这多少和我的性格有关系,从小反叛一切形式主义,这些个人崇拜背后代表的东西有多少存在的意义?这崇拜为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完善提供了什么,或者只是助长了我们对她的依赖性呢?
在读书会里,我不止一次的听到有人说,自己离不开这里,每天不来听一下都觉得一天都不得劲,这个群里的人太有爱了,会给自己满满的爱和动力。
读书会里的姐妹,每天都会分享自己遇到的困惑和自己利用智慧解决困惑的方法。其实刚开始进去,我也感觉很美好,一群人就像一个大家庭,在里面分享日常,收获关心和帮助。可是深思之后,你就会看到这些关心和帮助背后的恐惧,读书会里面的人已经无法脱离这个集体了,真正的智慧是教会人独立,而不是依赖。而这里的人每天看似分享了自己的智慧和故事,实际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渴望获得鼓励和认同,还是在获得外界的认同。
每个人分享之后,不管说的是什么,都会获得清姐的一句,特别棒!某某某越来越有智慧了!
而不参与分享,群里不说话的人,就是停留在不付出的阶段,被动的拿别人的东西,没有真的付出。
我不知道这些话背后所涵盖的意义,是鼓励人更多的分享,还是煽动。因为我自己就是个很难开口的人,习惯聆听,习惯反思后沉默,或者用文字写下来。科学教导我们尊重自己的本性,有时候听她在群里鼓舞,我也想尝试分享,可是内心深处就会觉得好像把自己觉得做的好的事情说出来有点像在炫耀的意思,就作罢了。
也许某天我能坦然说出口,我才能真的体会分享的智慧吧。至少目前我还做不到。
写了这么多好像有点偏题了,其实我想表达的就是,文字和语言究竟能做什么?我们写作和说话,能带来些什么?
弗洛姆在《存在的艺术》中曾经提到语言表达的副作用:意识到情感,用文字表达的过程很流畅。但现实中也有完全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经历。一个词就像容器,“承载”感觉,但感觉不断流动,会溢出容器。所以词-容器更像是乐谱上的音符,代表一个音,而不是音本身。只有词是一个“活词”的时候,它才能承载超过词本身的更宽阔的空间。
读到这段话,给我一种灵光乍现的感觉。这就是我想写作的目的,我不想成为一个为了写作而写作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用文字描绘一串串音符背后的旋律,优美动听。我想表达的是用文字串联的词语背后更广阔的空间,我希望某天某人在读到我的文字时,能给他的心灵上创造一个可以遨游的空间。
自由的,漂浮的,广阔的宇宙。
你可以在那个空间大口呼吸,沁人心脾,让你体验穿上宇航员的航天服均匀悬浮在深邃浩瀚太空时,巨大的舒展无限的空间。就像海底2000米处来到海平面透气的抹香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