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绚
孩子初学拼音,煞有介事地诵读《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读完,冲我嘻嘻一乐:“为什么没有‘鱼戏莲叶女’啊?”
我一时反应不过来:“鱼戏什么?”
“‘女’啊。为什么有‘鱼戏莲叶男’,没有‘鱼戏莲叶女’呢?”
我忍住笑,跟孩子解释这里的“nan”指的是方向,而不是性别。看着孩子恍然大悟的样子,突然发现一件事情。
幼时,班里调皮点儿的孩子给其他同学起外号,多半就是用他们名字的谐音。因为这种事,脸皮薄些的孩子们还会委屈地大哭一场。成年后,周围的人便不会再开类似的玩笑了。
一来是大家都成熟了,说话办事多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我们已经注意不到这些谐音了。你告诉了我你的名字,我就会在脑中印上对应的字,而不会印上拼音。对于特定的字,我们不会有特别的想法,也不会刻意去思考还有没有更有趣的同音字。
想来,这算不算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封杀的一种形式呢?嗯,多跟小孩子接触,不是件坏事哦,起码可以让我们找回一点点童年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