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厂朋友圈中开始泛滥下图般关于价值的鸡汤,一时间群情亢奋,放佛个个都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而这一切让本就陷入“中年危机”的我更加焦虑了。当自己在追求价值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之后,否有可曾真正想过自身的价值为何呢?
我的价值谁解释?32岁的迷惘
说起来32岁真是一个尴尬的年纪,而立之后两年,距离作为华为员工被劝退还有3年,距离自己“提前退休”的梦想还有13年,距离我的职业天花板已经-2年。在这-2年中,其实内心并非不明白自己将会遭遇什么,只是有种不甘。期望用一己之力再多尝试一次突破,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因为我可以帮助某厂增值,这就够了。可是真够了么?当面对一个个比自己年轻的同事以平庸的简历和业绩迅速跻身高位,更多的时候我带领着自己的团队通过疯狂工作来麻痹自己,因为知道,我们才是真正的在为某厂创造价值。只是这样的行为真的有价值么?
前几日某厂在酝酿一件神奇的事情,主管经营的部门终于可以不用统筹全局,而是让执行单位自行推动跨部门协作。作为最后一环执行单位的我们看起来形象瞬间高大了不少,虽然明确下了以后”无论什么原因我们都要对结果负责,不因过程解释”的考核原则,但是也给了我们考核其他配合部门的权利,貌似某厂期待通过此种方式推动整体绩效的提升。只是,如果A任务真因为B单位工作问题没完成时,某厂只承认这样的逻辑:“执行单位A任务结果不好,考核!B单位虽然结果不好,但这不是主观故意的,执行单位不能考核B单位。”瞬间我就想到了关于价值的宣传语,我们团队的价值果然是某厂的集结号啊。
在这么一个悲伤的时点,我做出了某厂很难再活过五年的预言。于是焦虑来了,怎么办?是否值得自己在坚持下去看上去不是问题,但真正想要执行却困难重重。生存在三四线城市的自己,即便知道自己是温水中的青蛙,又能蹦向何方呢?相比北上广的激情碰撞,小地方安逸的背后是各种机会与平台的缺失,折腾与否,可能仅仅是快死与慢死的区别。
排解不去的忧伤
如果有一天小满问我,为什么会坚持这么久不离开。我想除了机会难寻、心有不甘外,或多或少还有一份对于自身能力的自信和对团队的羁绊在。这是一个我十分看好的行业,我打造了一个和谐的团队,我希望自己能持续参与其中,而不是仅仅是一个过客,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只是因为工作原因从技术迁徙到生产管理的我,猛然间发现除了眼下的危机,似乎还有更大的问题在伏笔。没错,眼前过不去坎儿都不是问题,还有更多更大的危机等着你~
相信吉人自有天佑的我,自然认为自己值得更好的岗位,于是开始认真评估起自身的价值。在某厂中,我已经是同岗位中职级最高的人了,可当我评价更高位置的人员时,似乎总会很不屑的说,他们拿自己工资的时候良心不会痛么?在我眼中,很对人做的事情未必对得起他的工资,甚至把我或者随便什么人放到他们的位置,都不至于比他做的差。对于大公司而言,这可能是一件幸事,因为组织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变迁而受到影响,它依然可以稳定运行。但是脱离繁杂业务,变成越来越只会“玩政治”与“开会”的高管们,他们的价值又何从说起,又能怎样评判呢?是一味的向下属强调要更好的工作么?虽然难以获取他们的真实想法,但我知道这不是我所期盼的人生。
在许多高薪岗位越发机械化、简单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获取同样高薪岗位的门槛在逐步提高。如果这些工作已经越发可有可无,企业为何不选择多招聘有“价值”低“价格”的年轻人呢?对于企业而言,新人可以全身心对的投入工作,又比较听话,相比我这种满腹怨言的老员工来说实在听话和好用太多。那么对于企业来讲,为何要养着工资比新员工高的老员工呢?而现在某厂的用人策略也可以窥见一斑,一方面通过绩效改革降低老员工工资,一方面大量的通过略低的工资招聘新人置换。
在名为"蓝血研究"的公众号里贴过一篇据说是华为的内部爆料,表达了被清退员工的不满:
最近越来越多看到的实际状况是,被退休或者被不续约的,都不是年龄大和股票多的高成本员工,反而是在华为兢兢业业十来年,考评普通职级一般,收入和股票都偏低的那一群人。估计华为在选取所谓“短名单”的时候,就是按照年龄、职级、考评来排名的,年龄大,职级低和考评差都是入“短名单”的刚性指标。本人高度质疑这样的短名单指标的合理性。既然是要减成本,为什么不是先减年龄大、高职级的人,甚至管理者?知道你们会拿考评说事儿,但是在华为十年的员工了,我不觉得是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存在问题导致的考评不好,考评是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有数,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只是不善言辞,不善于包装,疏于创造亮点,或者被因为部门调动被平衡。
难道这仅仅是华为的问题么?我更愿意相信我国诸多的大企业都存在类似的情况,风暴来临是往往首先被收割的韭菜都是最普通的职员,但实质上他们掌握这第一线的技能,公司认为其有价值时,他们就是组织发展壮大的排头兵,企业认为其没有价值时,可能这些专精的技能也别无用武之地,这才是最大的悲哀。更伤感的时,除了大组织可能将早被驯化成螺丝钉的员工抛弃外,技术的快速迭代与人工智能的兴起可能连最后一点生存空间都不留给我们。
阮一峰在<<未来世界的幸存者>>一书中关于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安全的工作的描述总是让我不寒而栗,简要摘录如下:
苹果手机出现之前,最流行的手机都使用 Nokia 公司开发的“塞班”操作系统。你可能还记得,它的典型标志就是“九宫格”菜单。那时,塞班工程师也是非常抢手的,彻底掌握它那一套开发技术,我估计至少要一两年时间。
后来,智能手机流行,塞班一败涂地。2010年,诺基亚宣布放弃塞班,改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再后来,Nokia 自己也没了,所有手机工程师都遣散了。我知道,Nokia 中国有一个资深工程师,选择重进大学去读 MBA 学位。
试想一下,你花了多年的心血,孜孜不倦地投入和练习,终于掌握了一门赖以谋生的手艺,还进入了世界排名第一位的通信业跨国公司。就在你觉得人生终于有一点安全感的时候,一切就变了,几年之间,曾经的巨无霸土崩瓦解,不仅你的职位没了,更可怕的是,以前的产品已经没人用了,全世界现在不生产任何塞班设备。你的手艺的价值变成了零。
简单说,可怕的不是你的工作没了,而是你所在的那个行业没了。
身处制造业的我也在大力推动自动化生产,可如果未来全自动化工厂真的实现了,那么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工程师就可以带领一批机器人干掉所有竞争对手。那个时候我所谓"现场管理"、"人员管理"之类的技能还有存在的意义么?当我努力用今时能力和价值去排解忧伤时,却发现了更多更大的忧伤。。。
路一直都在,只是艰难
异常困难的现实一度让我很焦躁,我也曾渴望从最近所谓的“知识付费”中快速的获取解决之道,只是囊中羞涩的自己似乎连这点碎片化的知识胶囊都消费不起。于是乎四处专营,渴望能通过其他方法拾人牙慧,最终却在猛然间发现最大的问题不过是自己的无知与懒惰,唯一的改变之道无非勤奋二字。
危机之所以能成为危机,只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而弱小的我们会把自己持续拖入更深的危机当中去,所以除了奋力挣扎,我们心底一直都明白真正的解决之路。没有其他资源的加持,平凡的我们只能通过平凡的方法去解脱,路一直都在,只是艰难!
只是,再艰难的路,能艰难的过昏暗的未来么?回想起儿时曾经辉煌的自己,似乎那是得我从未以结果来衡量自己的得失,我专注并享受的仅仅是每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为自己每一丝努力而真诚欢笑,我开心于每一秒的欢乐,就这么在过程的专注中收获了一个个在大人看来不错的结果。只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也开始和许多大人一样,变得患得患失,变得越发在意结果了。
在儿子小满百天的时候,我被他无邪的笑给打动了,似乎明白了什么才应该是自己应有的样子。我不再好意思用新名词来包裹自己的无知,更不会在吹嘘自己要做什么终身学习者,难道不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接受、理解并运用新知识么?如果不是得话,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是怎么学会用微信的呢?
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刻意练习。儿时的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所以不已为意,但是成熟之后的自己却容易期盼通过取巧的途径去投机取巧,殊不知大多数投机都只是将我们引向了更远的弯路。平凡的坦途一直都在,只是艰难。
文思至此,似乎我也理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贴出几点建议与世界分享:
- 所谓价值,不要仅盯着公司的增值来看,还要看自身是否增值,双赢才能长久。
- 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克服危机的不二法门。
- 勤奋的刻意练习是正确的坦途,你是否原因如孩童般快乐的行走?
- 半生归来,愿你我仍是少年。
本文投稿参加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焦虑,月经式爆发的情绪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