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今天庆祝现在的辉煌时,怎能忘记那些为纠正党的错误,付出代价,甚至献出生命的人,这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张闻天。
张闻天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遵义会议后,张闻天接替博古作总书记。真正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张闻天领导的“第五朝”班子是中共和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的转折期。
现在回头看,张闻天在第五任总书记任上干了三件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一是把毛泽东扶上了领袖的位置,成就了一个伟人,。二是正确处理西安事变,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并日渐壮大。三是经过艰苦工作,实现了国内战争向民族抗日战争的转变。共产党取得了敌后抗战领导权,获得民心从此步步得失,直至取得政权。
张闻天和毛泽东两人的出身经历,知识结构和性格差异都很大。张闻天爱好文学写过诗歌,散文,小说也译过外国的文学作品,发表过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属于党内留过洋的人。毛泽东出身农家,几乎未出国门。他熟读史书,特别是熟知治国育人的典故,思想高远,性格刚烈,好斗。张某两人这种不同的知识背景,性格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命运,甚至党和国家的命运,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是解开党史国史谜团的一把钥匙,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文化财富。
张闻天和毛泽东以前的关系也是很好的。毛泽东称,张闻天是“明君”,并开玩笑叫张闻天的夫人刘英为“娘娘”。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由于贺子珍与毛泽东不和,出走,苏联相亲想要趁虚而入,张闻天无奈,综合大家的意见,给毛写了一封信,劝其慎重考虑,谁知毛看后勃然大怒,将信撕的粉碎,这是毛与张的第一次结缘。其实毛泽东这一幕可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他是文化上的本土派,从骨子里排斥留洋回来的人,瑞金时期对他的不公正,让他痛恨。从莫斯科回来的人,后来在毛的心里也就再也没有张这个“明君”了。
张闻天作为政治局委员,要求去东北开展工作。郑和上议,立即得到批准。虽然带有明显的贬值之意,但张闻天不在乎,只要有工作干就行。东北时期是他工作最舒心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1951年又调他任驻苏联大使。这显然有贬值外放之意。张闻天与毛泽东在一些问题上是会有意见分歧的,但今非昔比,现在已是毛为“君”,张为“臣”。但无论毛怎样看它,但还是要说实话的,庐山上的一场争论已经不可避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