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老师正在课堂讲《琵琶行》,说到“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时,我问孩子们琵琶女和江州司马咋就“同病相怜”了? 学生七嘴八舌,各有各的词,我在讲完顾况“长安米贵,巨大不易”的笑谈之后,在空旷的黑板上平静狂草了十个字:“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接着开始解释小白同学(我的戏称)少年成名的经历。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有两大类,明经和和进士。 明经比较容易考中,我就类比说“就好像考默写,只要你对四书五经熟读背诵,会默写就行,而且这这默写还是出上句,填下句哪种?所以,如果一个人30岁了,才考上明经,大家会鄙视他,太老了,这大岁数才考上啊!所以叫“三十老明经。” 进士就不一样了,比较难考,考什么了?……“理解性默写?”一个学生大声的在课桌上呼应我。 “什么?你再说一遍?”我一愣,停了下来,目光快速搜寻找是谁说的?哪个奇葩? “理解性默写,还是屈原的《离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被一浪高过一浪的笑声淹没。理…解…性…默写?你…你……让我…我…想起来…一句话。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这节课自此嗨到了极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