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讨论想象力的话题,“贫穷限制了想象力”“性别限制了想象力”“专业限制了想象力”……想来想象力这东西是样宝贝,岂是人人都有的?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想象力这个哲学王的“命根子”。
悲剧激发了想象力悲剧激发了想象力。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赵翼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尼采也曾经讨论过:
“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相反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而这种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又是对世界意志的永恒痛苦和冲突的敏锐感性与深刻认知。”
尼采是古希腊悲剧的死忠粉,而关于古希腊悲剧,还有一位更权威的大V,叫亚里士多德,他就有一篇微博,讲悲剧激发人的想象力,并且为它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塔卡西斯”,意指通过悲剧引发人的恐惧或怜悯,从而起到一种陶冶的效果。
简单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影片中人们的悲惨遭遇,也许会突然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不快,或是联想到此事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会有怎样的结果,然后大哭一场,让眼泪带走所有多余的病毒,你的心就会突然澄明起来,这时你会感到被“陶冶”。
尼采很喜欢这套“陶冶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他的“艺术形而上学”,主张以悲剧谈人生。表示“酒神冲动及其在痛苦中所感觉的原始快乐,乃是生育音乐和悲剧神话的共同母腹。”而“对于艺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来说,我们的最高尊严就在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之中。”于是在人生的痛苦中产生了艺术,在艺术中产生了科学理性,悲剧最终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
悲剧激发了想象力尼采还说,
“悲剧不但没有因为痛苦和毁灭而否定生命,相反为了肯定生命而肯定痛苦和毁灭,把人生连同其缺陷都神化了,所以称得上是对人生的‘更高的神化’,造就了‘生存的一种更高可能性’,是‘肯定生命的最高艺术’。”
又进一步将悲剧的价值放到了“崇高”的地位上,这一点也许基于康德,“对象作为崇高被以某种愉快来接受,这种愉快只有通过某种不愉快才是可能的。”意思是说,“崇高”的东西会给人一种巨大的压迫和恐惧,而在这种压迫和恐惧的刺激下,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美的享受,继而感到快乐,是一种自虐似的快乐,但又是人们常使用的一种快乐。
其实很好理解,就仿佛今天和朋友出去喝酒喝高了,整个人晕晕乎乎地,仿佛整个世界都扭曲成了舞蹈的姿势,这是让人难受的,但在这种辣嗓子的刺激下反而会有一种微妙的爽暗暗升腾出来,然后我们说“美!”快适感也由此而生。
在尼采等哲学王的眼中,悲剧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当你看完一篇虐文,满盒子的卫生纸都变成了一地的废纸团,哭得满脸鼻涕眼泪之后,会突然清醒过来,说“艾玛!这作者太有生活了,写得真好!”然后呼朋结伴地同看,此时悲剧触发了我们的审美感受,也又一次地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
悲剧激发了想象力其实归根结底,艺术本身就是需要一些刺激的。贫穷、时代、挫折……乃至于我们经历的一切,都可能是灵感和刺激。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倒不如说是平庸无奇的生活和甘于忍受平庸的心。
尼采告诉我们,悲剧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他更告诉我们,当以“醉”的力量打破“梦境”,用强力冲破价值的时候,想象力油然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