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652天,2024.08.26
“在创伤所引发的认知困扰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受害者对攻击者的认同。”“受害者会理想化攻击者或者对其侵害行为进行不准确,不合理的合理化。也就是说,我们会认为他们对我们实施伤害是合理的,正确的,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也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那么这种对侵害行为的认同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受害者往往会变成加害者,也就是说,受害者认同了加害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而以同样的方式去伤害其他人。”“对攻击者的认同,其实意味着来访者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调解,因为当你认为攻击者攻击和伤害你这件事情不合理的时候,你会感到更加痛苦,怨恨和无望。但是如果你认为他有权利这样攻击和伤害你,那你就能更容易接受这种伤害,这是能够减轻痛苦的。除了减轻痛苦,还有一层就是自我保护,具有生存意义…当认为自己被攻击、被伤害是合理的,你就不会去反抗,这种放弃自我和投降的行为是会降低攻击者的攻击性…”
—— 以上摘自《徐凯文的心理创伤课》一书。
对于上述内容,我理解之所以会认同攻击者,重要有一下几个因素:一是攻击者强受害者弱。有时候受害者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没有能力和实力反抗。比如家庭暴力;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重男轻女,本身是一名受害者,由于认同此观念/观点,后来也变成攻击者;三是为了生存或少受一点伤害地活着。比如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否定、打击、羞辱、语言暴力等,为了生存或活着,内心会合理化地认为父母那样做,都是为了自己好,让自己成绩更好,学业更出众,有个好前程等。然后等自己成家了有了孩子,从前有多讨厌与憎恶父母的言行,现在对待自己的孩子就有多像自己小时候的父母。回到我自身,我已然记不起小时候父母对我是否有否定、打击、贬低、言语攻击与羞辱,在多子女家庭,尤其是在缺衣少吃物质特别匮乏的年代,被父母忽视、冷落、关心不够、照顾不周肯定是有的,然,幸运的是大的创伤应该是没有的,从我对待女儿的态度、教养方式上看,似乎还算合格。当然也有对女儿情绪感受上的忽视、想法的不尊重以及自以为是了解和懂,或许都是从原生家庭习得的。从这段内容,还有一个收获就是,明白了“最初的受害者为何变成为了攻击者或施虐者或施坏者”,或为了保护自己,或为了生计,或为了夹缝中求生存,或某种的陋习或不成为的规条等。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环境,生存的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硬环境。如果不能改变或逃离环境,那么为了活着只有适应。适应往往是痛苦的、无助与绝望,为了减少痛苦、无助与绝望感,那么合理化是一个不错的防御,这个过程或许伴随着一种对未来有力量的暗示,或许是对无力无助现状的麻木反应,久而久之,也不再怀疑、憎恶、愤恨攻击者。虽然有时候也会一边合理化攻击者的言行,一方面也不断提醒、承诺不要让创伤重现,自己一定不要成为攻击者那样的人,然,总是事与愿违,或许是潜移默化、或许是因为不得不得认同而慢慢地变成自然认同,所以,后来,后来我们恰恰成了那样的人,或者吸引了那样的人在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