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焦味”记得在2021年的一个春日,在一次心理关爱活动中,有一位咨询师朋友跟我分享,“以前,我做咨询的时候,那50分钟,有时候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是,自从我学习了焦点技术之后,我一点都不觉得难了,我可以问他各种各样的问题,焦点这门技术真的好,它会教你很多有用的句式,对人很有启发作用......”。听了朋友的话,我非常的好奇,但不免也有几分怀疑,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于是我带着浓浓的好奇,特别是对那些焦点问句的期盼进入了初级短焦技术的课堂。
王利珍老师的课,思路非常的清晰,小故事娓娓讲来,让人印象深刻又充满寓意,总是让我听得意犹未尽,王老师对技术进行了结构化的梳理,横向应用与纵向深度都恰到好处,非常接地气,让我一下子如获至宝,特别是那么多句型,仿佛都不用过多的去体会与咀嚼,直接捏来,马上可用,太好了。
于是我在做公益咨询时、在生活中与家人或朋友沟通时,经常会抛出一两个问句,看到对方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的神情,感觉很好,在大脑中似乎把焦点技术与那些问句划上了等号,觉得这就是焦点的“味道”。
小试牛刀,似乎效果还可以。“挖掘资源、构建目标、赋予能量”,这是基本的原则,但渐渐的感觉到似乎总会被问题所困扰,很难找到资源,看不清方向,而是和对面的人一起进入到那些情绪中,或是一个个冒出来的问题中,那些充满焦问的问句虽然知道怎么说,但似乎并不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时机。
2022年的十月,有幸又参加了王利珍老师的焦点中级课程,本来还期待着是否还会带来新的问句,可是没想到,王老师强调的是人性观、系统观。这又引起了我的深思,不禁又回头找出了去年的黄皮书,好好的重读了人性观,似乎感受到了一点点不同的味道,觉得焦点不仅仅就是那些问句。
期间,做了一次模拟咨询约练,在约练的过程中间,我听到的似乎都是来访的问题,并很想去跟他一起确定他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希望让他看见问题的印痕,期待“看见即疗愈”,同时也使用了一些焦点句型,但约练结束后,似乎彼此都不太满意。我一直在思考着,为什么会这样,知道技术,但却使不上劲,焦点的“味道”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品的......很凑巧,在一次听课中,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焦点的咨询是要满怀温情的去聆听一个励志的故事”,这句话一下子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对焦点人性观的理解似乎更通透了,对呀,为什么我总想从故事中去听到问题呢、找寻印痕呢?如果说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那相信总会看到对方的不易、看到对方的渴望、看到曾经的经历带给他的宝贵的收获,如果是从这种视角去聆听的话,一定会有所不同吧。感悟到这些,似乎感觉到“焦味”更浓了......
在课程的期间,正好参加了一项青少年心理访谈的公益活动,我就带着这种满满的温情去聆听,感受到孩子们对学习成绩提升的期待、对友谊的看重、对父母的理解,感觉效果还不错,确实,当你的视角变了,也就是根基与方向调整了,后续的技术也就自然顺畅多了......
焦点的技术还在继续学习中,要好好珍惜,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我也正走在探索、领悟的道路上,希望能寻找到更多的“焦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