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拿到《隐形人格》这本书的时候,着实被它的黑色封面和书名给惊吓到了。这种酷酷的外形和很有隐秘感的命名,莫名给人一种“暗黑”的感觉,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本偏小众的心理治疗类的书籍,久久没敢打开读内文。
当有一天,我终于鼓起勇气,通读目录、序言和前言之后,才发现这真心是一本人人都应该拥有的心理书籍!
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总会发现自身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完美,因此“人人都有病”成为一个通行的观点。有人把这种“病”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人把它归结为后天的经历……不管形成过程如何,我们终是成为现在的自己。
怎样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并有效处理好自身与周边人际的关系?
这本书《隐形人格》,很系统地给出了我们答案。
02
《隐形人格》共有两位作者。其中一位是海伦·麦格拉斯,他本身就是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医生,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教授,在社交技巧、婚恋关系与幸福人生等相关领域颇有研究。
另一位作者是哈泽尔·爱德华兹,她不仅是心理咨询师,还是一名很受欢迎的作家。值得一提的是, 2001年,她完成冰上作家的探险历程之后,南极基地特别引入《隐形人格》作为参考读物。
因此,《隐形人格》一书不仅具有心理疗愈功能,还有很好的阅读体验。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共有17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维度,帮助我们理清人格特质,分析了九种常见人格,并给出了相应的自我疗愈,及与他人相处的恰当建议。
03
一、你了解自己和周边的人么?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蠢问题。
但是,你知道么?在世界第一咨询公司——麦肯锡,在组队做项目之前,会让项目组内的每个人先做一个人格测试(MBTI)。目的就在于,让彼此更加了解,方便更好的团队合作。
汇聚了众多聪明人的麦肯锡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是不是应该也加深一下对自身和周边人的了解?
《隐形人格》一书,选取MBTI中对人格特质和社交影响较大的三个维度:内向/外向、计划/即兴、思考/感觉,帮我们理清人格类型。你可以根据特性,一一对照,找出自己和周边人属于什么类型。
比如:
你很喜欢安静独处,喜欢从内心反省和独处中恢复能量,那你就是内向型;你的同伴,非常自来熟,喜欢多说少听,那TA就是外向型。
假期到了,你一定要做好旅行攻略,确保一切万无一失之后,才敢出行。那么,你就是个计划控;而你的伙伴,喜欢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喜欢偶遇的惊喜,那么,TA就是一个即兴选择型。
当一件事发生,需要做出一个决定。你习惯听从内心的感觉做决定。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一个感觉型;而你的同伴,则要细致查看事情发生的逻辑,根据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那么,TA就是一个思考者。
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每种性格在不同情境里,都有自己的优劣势。了解了自身和周边人,可以选择更舒适的方式和他人相处。这也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怠”的一种解读。
二、通常都有哪些人格?如何自我疗愈或与相应人格者相处?
除了基础维度的分析外,《隐形人格》还将视角拓展,从人际关系角度提炼出一张简明的人格地图。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为我们展示了三个大类,九种特性的人格。它们分别是:
1、令人抓狂的消极型人格、自负型人格、专制型人格;
2、令人困扰的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索取型人格;
3、令人受伤的被动攻击型人格、霸凌型人格、反社会人格。
在具体的每种人格的分析中,作者一一进行了典型行为分析,产生的原因透析,自我疗愈方法和人际交往的应对建议。
以消极型人格为例,拥有这种人格特性的人,在生活中的典型行为是,总是会不断挑刺、抱怨。和他们待在一起,会让你感觉整个世界都晦暗下来,他们的视角总是只能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一面,总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得到的不够多。
而据研究,这种人格的养成主要来自于他们较低的自尊心、期望以此方式来获得认可等原因。医学上认为这种消极抱怨的行为很可能是早期抑郁症的表现之一。
2009年,《不抱怨的世界》一书风行一时,也是由于这种人格在社会中的广泛存在。
如果你有消极人格特性,如何才能改变?首先就是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多种提醒方式和理性对话,不断促使自己停止抱怨,开始积极行动。比如:《不抱怨的世界》的作者提出的神奇“不抱怨”运动,通过一支手环,一本书,来从行动和心智两方面,改善个人行为。
若你身边有这种人格的人存在,并且大受其苦。你可以适当地避开他们,在不得不相处的空间里,有意识地抵抗消极,用积极的态度和能量去帮助他们改善。
除了消极型人格,我们会发现,书中所列的每种人格都会对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形成现象级事件。比如,当前社会的普遍焦虑,是不是由焦虑型人格主导并传染给更多人?校园霸凌事件的主要施暴者,是不是本身就是霸凌人格?还有江哥案等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因为谋害者本身就是反社会人格?现实中他们有什么特性,我们如何在社交中有效辨识他们,保护自身安全?……
《隐形人格》通过对每一种人格的详细解析,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心理健康程度,掌握更适用的人际关系技巧,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三、如何与他人恰当相处?
既然社会中的各种人格,如此多元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和恰如其分地和他人相处?作者提出了三种建议。
1、CAST法
这种方法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为前提,在应对每一种痛苦的人际关系时,我们都有四种行为可以选择:改变(change)、接受(accept)、留下受苦(stay and suffer)、离开(take off)。
每一种选择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改变就是通过自身的改变,引导他人改变,进而优化关系。比如,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活动中,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
接受,就是接受现实,让自己的心态发生改变到可以忍耐,从而提升相处相适度。这个方法的典型例子就是特雷莎修女了。她的信条,集中体现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向善向好的心态。
留下受苦,可能是最遭的一种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之前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持续被家暴的妻子,因为心理依赖而不能离开家门。
离开,顾名思义,即放弃对关系的改造,完全结束关系。这种方式最为普遍的例子,就是夫妻双方一拍两散,各自欢喜。
2、运用理性思维
在面对一段难搞的人际关系时,运用理性思维可以让我们不那么难受。因为,理性本身可以让我们抛却情绪的影响,直接看向目标。
而要做到理性,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管理情绪,锻炼思维,当问题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加聚焦在事实本身,不受情绪干扰,为赢得下一个目标而努力。
邓亚萍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夺得四枚奥运金牌的人,就是凭借着她出色的情绪管理能力,理性的应对态度,临危不乱的大将气质,确保了她稳定而完美的发挥。
3、适度坚持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不开心,是因为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不断追求着别人对我们认可。因此,我们总是像个卑微的奴才一样去满足别人的需求。由此,我们自己也会倍感压抑,非常辛苦。
这种情况,社会上流行的叫法,称之为“讨好型人格”。这一特性广泛存在于很多优秀人才的身上,比如蒋方舟就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曾经是“讨好型人格”,在一段恋爱关系中,一味讨好对方,以期待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后来,她将自己放逐在日本一年,跳出来回顾各种关系,才逐渐治愈。
讨好型人格,让我们在负荷各种压力之外,还徒增了给予自己的更多的压力,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这就需要我们适度地坚持自我,为自己而活,才能活得更轻松,活出我们期望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