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以重视读史著称,具有以史经世的强烈意识。这既与其远大眼光密不可分,更由其所处时代背景及建国初期的形势所决定,与其追求的治国目标有密切关系。
在战乱不绝的五代时期,统治集团主要来自武夫悍将,正如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所指出,“五代之君,皆武人崛起,其所与俱勇夫悍卒”。他们不仅依赖武力打天下、改朝称帝,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主要凭借武力统治江山。事实上,五代帝王或出身草莽,或出自沙陀族,其文化水平较低,甚至多不识字,其“专上(尚)武力”自不难理解。
由于《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史籍主要依据五代《实录》《会要》为史源,故当时君主的粗暴无文已难以充分彰显。如所周知,此时因武夫当权,文臣不过是附庸而已,史称:“梁太祖以来,军国大政,天子多与崇政、枢密使议,宰相受成命,行制敕,讲典故,治文事而已。”参与朝政的文臣以具有干才的文吏为主,科举出身的文士大都处于边缘化境地,如后汉高祖便有“朝廷大事,莫共措大(指书生、文士——引者注)商量”之言。文吏大都缺乏深厚学养,眼界有限,“长于吏事,不识大体”,往往只顾帑藏、甲兵之需,却无视“文章礼乐”。
在此背景下,五代君臣多无暇问道求治,甚至夺权后纵容军兵抢掠。即使历来被视为英主的周世宗,在攻克楚州之日,为了泄愤亦曾屠城。就连民间百姓也感叹:“五代天子皆以兵威强制天下,未有德洽黎庶者。”宋人遂指出:“五代以来,四方多事,时君尚武,不暇向学。”正因如此,时势造就的统治集团难以重视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故通常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治国思路与举措,势必重蹈覆辙。于是,数十年间,改朝换代频仍,以至于历史仿佛陷入循环战乱的怪圈。
北宋建国后,没有再延续之前政权短促轮回的宿命,而是终结了唐末五代的乱世,奠定了两宋三百余年的基业。这一历史巨变的产生,当然主要与宋太祖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有关,其超越五代统治者的政治远见,化为兼具智慧与理性的高明治国方式,从而引导新政权由大乱走向大治。宋人“不大乱不大治,五代之大乱,天所以开圣宋也”的赞颂之词,则将开国者的作为归结为顺应天命。揆诸赵匡胤政治远见及其智慧、理性来源,固然包含多重因素,但最核心的部分来自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汲取与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