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我决定每天输出一篇文字,至今已坚持了三年,累计输出652篇文章,46W字。谨以此篇,总结过去三年我因写作而收获的成长,并制定未来规划,继续写下去。
1.缘起与觉醒。每个人发生改变都需要一个契机或者理由,有的人是在遭遇了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之后决定要改变,有的人是经历了挫折之后默默选择改变,有的人则是因一个提醒、一个外力推动而改变,比如我。那么人到底怎样才会改变?我觉得是外力+内力。三年前的某一天,跟朋友聊天,聊到事业与梦想的话题时,ta鼓励我从每天写一篇文字开始,想写什么都行,不限主题,不限字数。我说,好。从第二天起,我便在电脑桌面新建了一个“每天写写”的文件夹,开启码字生涯。每次提起写作这个话题,我都会由衷感激这位朋友,ta就是那个外力,推了我一把,让我从“静止”转变为“运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上是外力,那内力是什么?内力是我打心底里写作的冲动与欲望,即,我本就想写作,只不过自己没发现这项潜能。上初中时,我有一个粉红色本子,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华,我会写一些类似于散文诗的文字,当然,难免无病呻吟;上高中时,我有一个小小的便签本,心情不好了,心情极好了,灵感突然来了,都会拿出来写一写,记得在某次语文课前分享时我还专门以自己的心情日记为主题做了一次演讲;上大学时,社交媒体开始兴起,我会将自己某个阶段的感想总结一下发布至网络。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写作”这颗种子早在十几岁时就种下了,再往前追溯,这点写作的基因可能遗传自我的父亲。爸爸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不仅爱看书,也爱写点随感,印象中,他在家大部分时间都是低头看书的状态,家里到处都是盛书的纸箱子,单新华字典就足足有十几本,散布在家里各个角落,用爸爸的话说,他希望遇到不会念的字随处都能翻到字典。以上是内力,在外力的牵引下,写作的原始欲望转变为实际行动,我也真真切切地在这个写写写的过程中受益。
2.写作带给我的改变。
(1)在职场中慢慢积累起“小优势”。除了临场发挥的口语表达之外,职场写作是每个职场人都要一遍遍经历的“必修课”,通过每天写东西,我发现自己在处理跟文字相关工作的时候更加从容自如。首先,从心理上不抗拒写文字材料这件事,甚至在接到我感兴趣的主题时还会很兴奋,很享受写文字的过程;第二,我摸索到一套写作方法,即,拿到主题后,我会围绕主题弄清楚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汇报对象,确定方向和主张,然后搭建写作“骨架”,最后再搜罗素材在骨架上丰富“血肉”;第三,文字类工作的效率有较大提升,用时大概是三年前的一半,这让我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当我们在某个领域逐渐积累起“小优势”,这种优势会进一步带给人“小自信”。
最近爆火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背后的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大学修的是生物医学,但他尝试过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干这一行,他在采访中讲到,想要判断出你“适合什么”,其实很困难,但大概的方向是,人都倾向于去做那些更容易获得正反馈的事情,如果有件事,你做起来比别人更轻松、更容易做好,身边的人都拼命夸你,那么你就可以在这个领域继续拓展。冯骥一直非常热爱游戏,将自己的热爱变成工作很幸福也很幸运。
回归到职场中,除了特定的岗位技能之外,我们还应该培养自己的通用技能,写作、演讲、PPT美化、数据处理等,都属于通用技能范畴,而职场写作是与演讲并驾齐驱的“硬核技能”。如果你很想精进自己,但又不知从何开始,那就跟我一样,每天写写。
(2)逻辑思维的回路逐渐清晰。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临场发挥是大弱项,无论是面试场合还是重要会议场合,在没有前期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提问,通常会两眼一抹黑。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思考力不足,大脑对问题不够敏感,见到问题不兴奋不激动。但令人惊喜的是,通过三年的写作训练,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有所提升,对于社会热点、工作面临的难题、生活中偶尔蹦出来的小烦扰等等,能够很快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欣喜于这种改变。写作之所以能锻炼人的思维,是因为每一次“写”都是在逼大脑“运动”起来,写之前要思考写作主题、写作架构、写作内容,这个思考的过程对大脑来讲就像在做“肌肉训练”,每天都创造条件让大脑思考,大脑就在这样的锻炼中一点点变强。
(3)能坚持做一件事,便能坚持做更多的事。最近两年,我感知到自己最大的变化在于“更能坚持”,除了每天写点东西之外,我还做到了坚持每天运动(快走或慢跑),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少油少糖少盐、每顿七分饱)并成功减重20斤,每天练字10分钟,每天听一篇英文新闻,每天阅读,等。究根溯源,就是因为我先是做到了坚持每天写写,当这一个小习惯成功养成之后,似乎在大脑中打开了一个习惯养成的通道,可以更轻松地养成更多目标习惯。这里特别推荐斯蒂芬·盖斯写的《微习惯》一书,获得的启发是我们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容易到不可能失败的任务”,比如,该书作者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写50个字,让自己毫无心理负担地完成当天目标,然后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再多投入一些精力,多出底线目标的任何努力都算当天赚到的。微习惯迎合了人类大脑的两个倾向,一是“趋易避难”,设置一个容易到不可能失败的小目标,不给行动设置准入门槛,二是对“正反馈”的强烈渴望,每一次目标任务的完成都是一次奖赏。再加上“时间”这个发酵剂,好习惯便顺其自然地融合到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当然,这里有个小心机,就是你会发现,由于我们定的目标太低了,一旦付诸行动,每天都能超出预期目标——拿俯卧撑举例,已经从工作中暂时抽身出来,已经摆好了俯卧撑的姿势,只做一个太亏了,那就多来两个!
关于“坚持”这个话题,我还有个观点,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事情其实谈不上什么“坚持”。能够长期做一件事,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我们能从做这件事中尝到“甜头”,即,做这件事一定是对我们有好处的并且我们意识到了这些好处,才能所谓的“坚持下去”。拿写作这件事举例,从上学时候写作文到上班之后写报告,大部分人会觉得写东西无比痛苦,让人头秃,那些坚持写作的人是极端自律吗?他们是超级能吃苦吗?并不是。而是通过写作这项“劳动”,能够摘得“果实”。坚持写写写,除了带来上面总结的几大好处,我还能从每一次“完成”中收获满足感、成就感和获得感,罗振宇在宣传他的《阅读的方法》时有一句话很受用——做一点小努力,让自己很满意。对我来讲,每天完成一篇文章,就是自己做的小努力,完成之后大脑分泌的内啡肽能让人产生幸福感。另外,通过写作可以冷静分析问题,排解不良情绪,还可以把当天听到看到学到的“令人哇塞”的东西记录下来强化记忆,还能像曾国藩一样日日复盘,等等,好处无穷。所以,当你意识到写作的好处,就自然能“坚持”写作,正所谓“知到极处便是行”。
3.下一个三年,以作品心态将舒适圈向外拉伸。
(1)以作品心态对待每一篇文字。过去三年,虽然每天都有写作的意识也有写作的行动,但并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是写出来就好,进步不大,根据粥左罗老师的建议,我决定以“作品心态”去写,从选题、组织素材、搭建框架、打磨论点论据,等等各个方面用心对待每一篇文字,每周捧出一个作品。
(2)在舒适圈边缘“劲歌热舞”。《认知觉醒》里面提到过一个关于“在舒适圈边缘踮踮脚”的成长理论,大意是,人成长最快最有效的路径是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也就是圈定舒适区,并给自己设置一些稍稍超出能力范围一点点的目标,通过不停地小步前进,日拱一卒,每天积累小胜利,拉长时间,取得进步最大化。对应到我的写作方面,通过三年的写作练习,我已具备了把每天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加工成文章的基本素质,但过去是自由选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自己定写什么,这对我来说已经属于舒适圈以里的内容,接下来,要挑战舒适圈稍稍以外的内容,每周精选一个主题,打磨一件作品,在公众号发布,并准备好接受:仅个位数的阅读量、零反馈或负面打击式的反馈。
因此,接下来,我有两个计划:
(1)以周为单位,每周固定一个选题,每天围绕该选题输出观点,把每一个观点打磨好,每周形成一篇高质量文章。
(2)尝试开通并运营个人公众号,发布打磨后的“周作文”,结识更多有相同志趣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