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们,先让我们来做一个情境下的反馈。当你的孩子画完一张图画,兴高采烈地跑来给你看时,你会怎么反应?
是马上说:“哇,宝贝,你画的真棒”。
还是说:“哇!宝贝,你这幅画是不是描述了一个很美的故事,能讲给爸爸妈妈听吗”?
01
你是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的父母
心理学主张,父母如果是第一种回答,即为结果导向,如果是鼓励孩子对画本身再加以描述,即过程导向。
过程导向的父母会让孩子们把目光更放在事情的本身,比如上述的例子,父母不只是对画表示满意,而是引导孩子去表达出自己在创作时的思考过程,即使孩子在画的时候是随意的,在父母的引导下也会慢慢喜欢探索的过程,建立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而结果导向的父母只关注结果,孩子在完成某件事情之后往往给予“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真聪明”等等赞美,这样孩子在面对新的作业目标或者任务时,可能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对结果的追逐上,而不是在对过程任务的完成上,结果的完成好像在显示自己有多聪明。
一旦结果目标是失败的,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很容易就会放弃或者感到无助。
因此,如果孩子很快就算出一道题,家长直接夸他:“哇,你好厉害!”(结果导向),而如果说:“哇,你是如何想到的?”(过程导向)。
如果孩子考试成绩出来,家长问:“考多少分?”或“第几名“(结果导向),而问:“你是如何做到的?”或“还有什么不清楚吗”(过程取向)。
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需要测重什么?
是引导孩子一味的去关注结果,还是应该更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所有新的任务目标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决策过程和行动过程?
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02
过程导向的父母更易培养孩子的心流体验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将心流 (flow) 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心流体验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极度感觉。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有一种儿童更容易产生心流,就是:“自带目的性儿童。”
这类孩子,做事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件事,比如有些孩子做数学题目沉浸其是是因为他们喜欢做数学题目,而不是被老师或家长表扬,当然被老师或家长表扬是做数学题目的一个结果,但不是原因。
这类儿童享受活动本身;通常为了自身目的去做某事,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一日后的外部目标,能更多地从内在动机方面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自我奖赏等。
所以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很关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是结果,即强调过程导向,要让孩子明白,他是如何做到的,比他做到了什么更重要。
当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比如有些男孩子喜欢天文地理,他在书上看到地球时,会高兴地和父母分享:“妈妈,这是地球,我们生活的地方”,这时父母不要直接说:“哇,宝贝,你居然认识地球,这么棒”,应该趁机会鼓励他加深对天文地理的兴趣的内在动机,可以说:“啊,这是地球,他旁边是什么星球啊”诸如此类。
长此以往,过程导向的家长会引导孩子把对天文地理的学习当成一种探索,经常和孩子们探讨他们学到的新知识,感兴趣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式,这样孩子就从内心出发真正喜欢这个事情,不再为了得到家长一时的夸奖而去做这个事情,也将更容易获得心流体验。
03
多用过程导向,慎用结果导向
过程导向下的孩子会更多的珍惜每次探索的过程,当然也会在意结果,但如果结果不如意,孩子们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的收获。
而结果导向的孩子们会在乎一时得失,比如会因为考试得了95分而不是100分难过,也可能会因为想要获得更好的结果而忽视过程,甚至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只求得到漂亮的结果。
因此请家长们即使再重视结果,也请在孩子们面前淡化这种印象。
关注结果很简单,很直接,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加工,请家长提醒自己,相对于孩子们一心一意沉浸在事情的经过,结果是那么微不足道。
因为我们需要的都是一个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孩子,一个在面对失败时会去反思过程错误或者行为策略错误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在优秀的结果面前认为自己聪明,在糟糕的结果面前认为自己无能的孩子。
孩子需要意识到,“聪明”不是因为你真的智商高,而是在解决问题时,你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策略更准确。
“笨”不是因为你智商低,而是在解决问题时,没有找对方法,制定的行动计划不准确。
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更关注过程,勇于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想获得“聪明”“能干”“棒”“比别人强”这样的赞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