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成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这本书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之后依次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之后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所完善的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为高的评价。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有人会问:西游记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其实,《西游记》的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是由玄奘的经历演绎成的。唐太宗贞观元年,和尚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17载,经历百余国,只身一人前往天竺(今印度)取回佛经657部。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又写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玄奘西行取经事迹。为了宣传佛教并颂扬师父的业绩,他们不免夸张其辞,并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为子、吴承恩雕像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此后取经故事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愈传愈离奇。 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唐人笔记中,取经故事已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南宋的说经话 本《太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书中出现了猴行者。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来护送三藏。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了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才使得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
孙行者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吴越春秋》、 《搜神记》、《补江总白猿传》等书中都有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李公佐的《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的“神变奋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经传说中的猴王尤为接近。书中的深沙神则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但还没有出现猪八戒。到元代,又出现了更加完整生动的《西游记平话》,其主要情节与《西游记》已经非常的接近了。由宋至明,取经故事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频率也越来越多了。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元代的吴昌龄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末明初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吴承恩创作《西游记》以前,取经故事已经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吴承恩就是在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才创作出这部规模宏大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的。
这就是《西游记》这本书的来源。好的作品一定经历过很长很长的过程才能流传千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