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在开学的前几天表现出一副心事重重、垂头丧气的样子,能明显感觉到目前他的能量是特别低的:上课低着头,不愿发言,老师讲话,眼神游离,连伙伴们叫他去玩游戏,也提不起精神,懒得搭理。询问后知道,他想妈妈了,而且很想。由于心在想妈妈的时候,身却在学堂,心灵的内耗让他没有了更多的能量去做别的事情。观察中我看见了H内在的信念:H觉得爱妈妈,就要经常想着她,就要时刻陪着她。
爱是什么?曾经孩子们告诉我,爱就是爸爸妈妈带着他去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住上最舒服的酒店去旅行,我们发现在生活中他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吃、喝、玩、乐上面,当父母或身边的人没有满足他的这些需求时,即使做的再多,他也是觉得是不爱的;有的孩子觉得爱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读书,一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孩子的内心里渴望高质量的陪伴,而人在心不在的与这样的孩子相处,他是很烦躁的;有的孩子告诉我爱就是做一些温暖爸爸妈妈的事情,这样的如果孩子不去为父母做点事情,内心总会觉得亏欠点什么.......每个孩子对爱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但每个人对爱的定义或观点,慢慢会成为孩子坚信的信念,这些信念往往决定着孩子所做的行为。
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先找出他内在的信念,从而再帮助他调整或输入新的信念。
上课了,告诉孩子们我们先玩游戏再上课,听到有游戏玩,孩子们都很开心。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叫拔河比赛,但由于场地和工具的欠缺,今天的拔河比赛不用绳子,改用白板笔。我把H叫到了台上,我们两一人拿着笔盖,一人拿着笔芯。拔河比赛开始,伙伴们都在为我们加油呐喊,但稍微一用力,白板笔开始笔盖和笔芯分离。我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游戏学到了什么?
“拔河比赛应该要找合适的工具。”
“拔河比赛的人一定要实力差不多。”
“大家说的都很对,但如果笔盖就是我们的身体,而笔芯就是我们的心灵,身体在学堂,但心我们却把他放在家里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笔盖和笔芯分离”
“它们就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分裂的一样,白板笔分离后带来的后果是,离开笔芯的笔盖没有什么用途,而笔芯里的墨水因为离开了笔盖的保护也会很快干掉,变的没有价值。而身体和心灵的分裂带来的后果是身心俱惫、两败俱伤,想要的都别想得到,比如健康,快乐,成长等,更多的是体验到不快乐和痛苦。H,这样的结果是你想要的吗?”
“我不想要这样的结果。”H摇摇头。
“那怎么办呢?”
“笔盖和笔芯要在一起。”
“对的,就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一样,他们也需要在一起。那怎样才知道他们在一起了呢?”
“不知道。”
“我知道,爸爸妈妈其实就像我们放飞筝时遥控风筝的那根线,我们的风筝飞的要多高,是这条线遥控的,风筝飞的越高我们越开心。但让你天天都玩放风筝,你喜欢吗?”
“不喜欢。天天玩,如果我想做别的事情就没有时间了。”
“是的,它就好比我们天天都在被爸爸妈妈这根线遥控着,想念着,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成长自己了。是吗?
“是的”
“那怎么办呢?我觉得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体验到的快乐,那是小快乐,跟爸爸妈妈之间感受到的温暖和爱,那是小爱,如果H,即使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他在每一个场合都能感受到快乐,那是大快乐,即使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他都能感受到爱,并能付出自己的爱,那是大爱,H,你是想要小快乐,想要小爱呢?还是想要大快乐,大爱。”
H很坚定的说:“我想要更大的快乐,更大的爱。”
“好的,那今天起我们开始玩一个游戏:大爱游戏,这个游戏可以时刻提醒我们要感知自己,可以想念父母,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很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但没有父母在的地方,我们就把想念放在心里,不要放在嘴边,不要放在身边,把心的位置一部分腾出来给妈妈,想念妈妈的方式,不是呼唤她的名字,而是用实际的成长去荣誉她们,感谢她们,祝福她们。好吗?”
“好的。”
自从有了大爱的游戏,时不时我会询问孩子们有没有通关,有时孩子会告诉我,老师,我通关了,我把妈妈放在了我的心里后,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有的孩子说,老师,我没有通关,今天我看见自己有比较多的时间想妈妈......
不管孩子有没有通关,他们都已经开始走在了觉知的路上,觉知当下每一刻的念头和感受。当人开始带着觉知去做事情的时候,他就能很快从不想要的结果里面抽离出来,重新改变自己的信念系统和行为模式。
除了心灵的因素,孩子不愿离开父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觉得离开父母他是无法独立生存,更没有能力去应对外面的世界,面对陌生环境和未来,他都有着深深的恐惧和担忧。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有无能的感受和信念,那就是我们成人的不放手,不管在心灵里记挂孩子,担心孩子:吃得好不好,穿的暖不暖,今天有没有开心,和伙伴相处友不友好.....这些挂碍和担心,本身就是一种不信任,会无形中给孩子植入一种信念:因为我做的不好,所以不值得信任;其次,在孩子需要打磨自己,让自己的翅膀变硬可以离开父母展翅高飞的时候,父母却不愿放手,给予他机会和时间学习让他拥有本领,因为没有能力,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不愿意离开父母,等我们成人推他离开时,可能已经给他种下了许多不敢离开的信念,但我们却不断指责孩子柔软、无能和没有担当,却不曾想,孩子的现在是曾经我们不恰当的教养而造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