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某个夏天,那是一堂地理课,上课铃还没响,地理老师拿着书走进教室,趁着课间的时间跟我们闲聊,地理老师很年轻,刚毕业,跟我们年龄相仿,性格好,人长得美,很受大家欢迎。
"这是我今天上的第五节课,为了保证每个班的进度一致,我每个班上的课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五节的内容一模一样,"老师顿了顿,清清嗓子继续说:"然后我刚刚下课的时候看了两眼黑板,越看越觉得黑板上面写的大气里的气字不像气字,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我们想了想,好像没有这种感觉,也许是平时数语英轮着来,脑子也比较清醒。那时的我体会不到老师的感受。
这段时间看书多之后就能明白老师当地的感受了。
这几个月看朋友简书的文章,公众号的文,去图书馆看看书,看的文章也比较多。
几个月下来,自己看到文字就有种奇怪的感觉,以前很喜欢简友写的文章,现在看多了就很怪异,不是说文章写不得不好,而是以前看文章时从文章中的新奇感减少了。看文章时习惯性的带着研究他/她文章的思维逻辑,文章是怎么分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看故事的时候会着重看气氛环境描写,动作的描写,每当带着目的去看文章的时候就感觉这篇文章很奇怪又不知道奇怪在哪里。
故事看多了看着题目以及开头第一段就像是鬼故事的开头,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故事,看到标题脑海里就会浮现一些鬼故事,一下子就没有想看的欲望。以前看到的鬼故事大都是第一人称,比如:我一个人路过一片荒地的时候,鬼使神差地往外看,借着手机的幽幽蓝光,车窗上倒映的是我的脸和车内的一部分人,突然车窗上,我的脸冲我诡异的一笑…
对故事有点排斥后,自己就少看故事了,换种口味调节一下免得让自己是去对故事的喜爱。前两天自己尝试写一个几百字的文,看着很幼稚,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从头到尾不是在讲主题的内容,思维变来变去,删了又写,写了又删,看着文章发呆,盯着一个字久了就会怀疑这个字是错别字。
这是看书的数量到某个程度就会产生的幻觉吗?还是自己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不深,加上过度的研究走火入魔了?
都说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变,那么在量积累的过程中会不会变异呢?比如心理上开始对文字的排斥。
这种看文不像文,看字不像字的状态持续很久,调整几天时间做别的事情,过几天再重新看文章感觉好很多。以后看故事还是少带着目的去看,适当调节文章的种类,比如看点管理、心理、学点其他方面的技能,就像喝茶一样慢慢品,偶尔换种口味,让自己的兴趣持久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