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有个女孩子,我们简称她为“琪”吧。她是个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目前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是一个很乖巧、很文静、很敏感、很内向、甚至有些孤僻的女孩子,在学校喜欢睡觉,可以说有些嗜睡了,不与本班的同学有任何交往,但与隔壁班有几个老同学玩得不错。
近一个月来,她频繁地跟我请假,要么肚子痛、要么头痛、要么喉咙痛,这让我很担心她的身体状态,更怀疑她是为了逃学而故意编造出来的借口。可是,我又很矛盾困惑,她是个很诚实、乖巧的女孩子,不会轻易撒谎的,应该是碰到困难了,而且可能是心理上的障碍。于是,我开始找原因:先找到她的好朋友,婷,进行沟通,询问班上是否有人故意孤立和排斥她的行为。询问后,并没有什么有效信息。同时,在她连续请了三次假后,我把她的情况以微信告诉给了她爸爸,希望她爸爸给与关注。在微信上,我也会主动询问她的身体情况和心里不舒服的想法,但毕竟隔了一层,其实也没能问出什么。后来,琪返校了,我主动找她聊:询问是否有人欺负或者孤立她?最终只能确定她感觉有男同学和女同学在背后议论她,但具体议论的内容她并不确切,只是感觉。而且,因为她不愿意说出具体的名字,我也便不好去干预,只能引导琪,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只是给她推荐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希望能带给她启发。
前几天,琪在深夜给我发了一段真心的话,很让我触动,大致的内容是:不喜欢被叫到办公室谈话,这样会有压迫感;不喜欢在上课时被单独叫出来谈话,因为谈话完走回去时,别人总会盯着她,而且下课时别人会在叽叽喳喳地询问我问了什么问题,关注的聚集会让她感到焦虑;对数学有种深深的恐惧感,所以当数学老师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时,依然会觉得慌张害怕;半夜会莫名觉得很悲伤,很难过;家人对自己的期望,让自己很有挫败感,而且家人(奶奶)对自己的病因都感觉到不相信,这让她很难过。我特别注意到了她会莫名感觉到悲伤和难过这一点,结合她嗜睡的症状,这让我担心她是不是患上了抑郁症。
从那晚以后,我跟琪在微信上交流得很少。因为我觉得问题很严重了,不是我一个人能解决的,所以我又跟琪爸爸反映了琪的情况,说了我的担心和建议。后来,琪爸爸又把琪妈妈拉进了班级群,琪妈妈这两天跟我交流很多。从聊天中,可以看出琪妈妈是个很温柔的妈妈,而且她很关心琪。
今天,事态变得更严重了。琪尝试吃“化学用品”,以此来试试会不会死。这让我极为紧张,这样的信号告诉我她的心理疾病不轻了,她开始有自杀倾向了。她妈妈是第一个知晓这件事情的人,并表示近两天愿意赶回家。我也将此事转告给了琪爸爸,琪爸爸也表示后天能到家。这下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爸妈回来了,事情会慢慢解决的。同时,我把琪的情况告诉给了龙校长,校长、我、彭老师和刘老师(琪的帮扶老师)今天下午一同去了琪的家里了解情况。
人多,能量也更大。龙校长多次肯定了琪的上进心,为她愿意为学习而努力、并提出七门课中要让三门课考过60分的合理目标而深表赞同。同时,当琪提出班上的纪律比较差,自己觉得心烦时,龙校长给予开导:我们要学习毛主席闹中取静的定力,学会自我调节,屏蔽这些嘈杂的声音。还可以礼貌提醒周围的同学保持安静或者跟老师反映情况。彭老师也积极解释,老师们对待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人要求不是一样的,我们主要看学习态度,只要你们尽力了,最终的结果我们都并不十分看重。后来,琪婆婆回来了,我们还了解到琪比较害怕婆婆骂她,每次婆婆骂她都会感到很沮丧。龙老师也站在琪的角度跟奶奶聊,希望她对琪说话更温和一些,孩子这么大了,还是多得靠嘴巴去沟通。
最后,我稍微进行了一个总结:琪对我提出的要求,我得尽量去满足:第一,把她的位置调上前,同桌换为悠和琴;第二,关注班上的纪律,提醒学生做一个有素质的初中生,在教室时刻保持安静;第三,每次严厉批评完全体同学后,要特别安抚琪,免得她受惊吓。我也对琪提出了我的要求:第一,每天十点前主动把手机交给奶奶,保证自己的睡眠;第二,主动帮家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做饭、洗衣服、扫地;第三,更坚强一些。
真希望琪能快点好起来,做一个活泼、幸福的初中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