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见于很多疾病,是小二常见临床疾病,最常见的是外感发热。
中医:体温超出正常体温,或自己感觉发热,或医者摸着发热。
西医:发热分为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40℃)、超高40℃以上)。38.5摄氏度以下不建议用药,如迟迟不降即用药,39摄氏度需要物理降温。
鉴别幼儿急诊(奶麻):没有前期外感症状,突然发热,热势高,3天后疹出热退。
发热以外感为主,或内伤发热,或外感里热,或气虚阴虚。
【病因病机】
1.外因:小儿自身调节能力差,外邪侵袭体表,正气奋而抗争,正邪交战发热,肺气被郁发热。常见的是风寒和风热,外邪由表入里是个过程,开始的表邪大概持续2-3天
2.内因:饮食内伤,饮食不节,产生积滞,积而化热,引起肺胃实热,有内热时如果再感受外感转化的快;
阴虚发热,先天阴液不足,素体阴虚,久吐久泄伤阴,热盛伤阴,久病伤阴;
气虚发热,素体气虚,劳伤,久病伤气,肺气不足,郁而不降;
惊恐发热,有明显的惊吓史,面色青黄,山根青,体温低热。
(概念恶寒:怕冷,多加衣被仍不缓解,邪气在表,属于外寒表证。畏寒:自己觉得冷,外界帮助可缓解,属于里寒里证。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分型】
1.风寒外感发热
(1)临床表现
外感表证:鼻流清涕,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指纹红。
(2)治则
疏风散邪发汗解表
(3)处方
清肺300次
清天河水300次
推上三关100次
掐揉二扇门100次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各50次
年长儿可拿风池5次
拿肩井5次
2.风热外感发热
(1)临床表现鼻流浊涕,恶寒发热,恶寒轻发热重,发热快,微微有汗出,舌苔有可能黄,脉浮数,指纹淡紫,咽喉肿痛。
(2)治则疏风散邪清热透表
(3)处方
清肺300次
清天河水300次
热高加平肝300次
揉大椎,年长儿可捏挤大椎或点刺放血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各50次
推下天柱骨100次
推脊30-50次
3.阴虚发热:
(1)临床表现病程较长(素体阴虚或久病引起伤阴),热度低,阴虚体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盗汗,一般午后发热,舌红少苔甚至无苔、地图舌,指纹淡紫)
(2)治则滋阴清热
(3)处方
取天河水300次(滋阴清热)
补肾经300次(虚则补之)
补肺经300次(金水相生)
补脾经300次(气血生化之源)
揉二马100次
水底捞明月30-50次
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各50次
按揉背俞,肺脾肾各50次。
4.肺胃实热:
(1)临床表现内热、食积等引起的。表现高热(也叫壮热)38.5℃以上,面赤唇红,烦躁,口渴(热盛伤阴),咽干,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指纹深紫,热盛伤阴(津液干)。
(2)治则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3)处方注意操作时用凉水做介质
清肺经300次
平肝300次
清胃300次
打马过天河50次
退六腑300次
逆运内八卦100次
便秘明显加清大肠3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
发热可一天推两次,病重的需要用药,加强护理
5.气虚发热:脾气虚,清阳不升,气机郁滞,郁而化火。
(1)临床表现热势低,病程长。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脾气虚),少气懒言(肺气虚),乏力(气虚特点),舌质淡胖嫩,舌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指纹色淡。
(2)治则健脾益气,佐以清热
(3)处方清天河水,补肺经,补脾经,(出现泄泻则要补大肠),足三里,肺俞,脾俞。
清天河水(清热,用弱的)
补肺经,补脾经(虚则补之)
补大肠(兼出现泄泻)
足三里,肺俞,脾俞,胃俞
6.惊恐发热:惊恐之后心气不宁,肝火心火上炎。
(1)临床表现热度较低,有惊吓表现(时时惊惕不安,睡眠差,手足抽搐)面色发青,特别是山根和口唇周围发青,舌红,苔薄黄(心气不宁,肝火上炎),小便黄赤,烦躁不安。心脾经有热会有吐舌弄舌的表现,小儿有发育迟缓的表现。
(2)治则解惊
(3)处方清天河水(清热,热势低的),平肝清心(200-300次),掐揉小天心(30-50次),掐揉五指节。
【分型】
1.发热期间冷暖适宜。
2.清淡饮食
3.平时要加强锻炼
4.三天不好要使用综合疗法(出现变症)。
5.年纪越小越要引起注意,不要延误病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