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融的三大定理~

金融的三大定理~

作者: Dailei | 来源:发表于2018-07-12 09:38 被阅读510次

    文/Dailei
    内容整理于《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金融的第一定理:时间的价值

    金融史学家William N.Goetzmann说过,“金融技术就像我们建造的时光机器……它拓展了我们想象和计算未来的能力,然后塑造了一个关于可量化、可交易的时间维度,让我们人类越来越变成时间的生物。”

    案例一:

    假设你能够坐上时光机器,让时间倒回到2007年的12月,你22岁毕业,家里这时候给了你10万元,你面临着一个关于这个钱的财务安排,你可以吃光用光身体健康了,但是你也可以做下面这些安排:

    • 你可以存在银行里,按照这种长期的、定存的利率来算的话(5年期存款平均定存利率为5.85%),十年前你存的10万块钱,现在你可以拿到多少呢?大概是18万元。
    • 你也可以把这笔钱买股票,假设你买的是中石油,10万块钱剩下多少呢?4万块钱。
    • 如果你当时很有眼光,买的是腾讯的股票,10万块钱变成了多少钱呢?现在是360万块钱。
    • 你还可以在北京买一个小房子,当时海淀区的五道口一个不错的小区大概是一万块钱出头,你能够买个3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拿10万付个首付,然后再咬牙从银行借个20万房贷。那么到今天,这套房子现在值多少钱呢?大约在330万元左右。
    案例二:

    现在我们还是把时光退回到2007年,这一年你大学毕业,还面临着其他的人生决策,在找工作的时候,你是使尽浑身解数挤进了一家像诺基亚这样的500强公司,还是一家被成立不久求贤若渴的创业公司,比如说58同城用薪水加股票期权的方式招到了麾下?

    不到十年的功夫里,你很努力,你在诺基亚已经干到了中层,可是诺基亚已经大势已去,你开始在人才市场上寻觅下家。而如果你选择了58同城的话,应该已经是业务骨干了,“一个亿”的小目标也已经实现了,为什么呢?因为58同城已经在美国上市成功了。

    案例三:

    1986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在美国,假设他买了1万美元的政府债券,另一个人买了1万美元的微软的股票,你猜猜看,2017年的时候,这两个人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差异?买债券的这个人的1万美元变成了8万美元,而买微软股票的这个人的1万美元已经变成了1086万美元。

    十年前的决策,在十年之后,都深刻地改变了你的处境,你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你的未来。所以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不同决策的影响,但是你往深层次想一想,你就会发现,这些财富数值的变化,其实是金融工具把我们拥有的相同时间(未来的十年)进行了深度的加工,都化成了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时间价值。

    总结

    金融中字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叫“货币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这个概念说起来神秘高深,但是你仔细想一下,不就是我们平时里老挂在嘴边的“时间就是金钱”吗?

    你可以将“时间”看作一种原料,这些金融工具就干了一件什么事呢?它把这种时间维度里面的风险全部给暴露出来,然后对这种原料进行加工,做成不同的产品。

    换一句话说,用金融术语来说,金融就是为时间定价,而我们这些购买金融产品,做出金融决策的人,就是购买了不同的时间价值。

    金融的第二定理:资金的集聚

    人类面临时间的约束,除了时间的约束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约束是什么呢?资金的约束。经济学上会告诉你这叫“稀缺”。但是,想一想你就会明白,人类的资金约束不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是会在某些关键的节点上面临着缺一大笔钱的困境。

    案例一:美国南北战争

    战争开始时,北方军队节节失利,战争资金就开始告急。北方的联邦政府必须在短时间内筹集到一大笔长期资金,否则军队的开支就维持不下去。所以财政部就决定发行5个亿美金的国债,但是,当时军事上非常不利,没有银行家愿意认购,北方的政府变得非常被动。

    这个时候,费城一个叫库克的银行家就挺身而出。他说我来改变思路,我不再向“为富不仁”的金融大亨来兜售债权,我转向普通的美国家庭来兜售债权。他就做了下面几件事情:

    • 为了让普通家庭都有购买力,他就劝财政部债券发行的面额降低,一直降到50美金;
    • 雇佣了大量的金融中间商,深入中部、西部的各个农村,各个小地方去,进行这种地毯式的销售;
    • 他发动了大规模的宣传攻势,在媒体和传单上他都传达一个信息:买债券是一个“爱国+投资”的双赢举动:一方面你可以享受国债6%的利息,而且利息是免税的,另一方面,只要北方取得胜利,这个债权就会大涨价,你可以分享国家的胜利果实。

    这么一个销售策略大获成功,库克在一年之内为北方联邦政府筹集了4个亿的资金,这些资金马上就会被转换成了粮食,军备,医药,源源不断送到了战场上。

    同时,战争打了那么久,南方的资金也开始告急了,军队的补给跟不上,军队的战斗力就下降。但这个时候,南方联邦又做了一个特别错误的金融决策,为了筹集战争资金,他们在一年内印刷发行了17亿的钞票,这些钞票“哗”地涌到了南方的市场上,南方物价飞涨,整个南方经济就迅速地崩溃了。

    所以从这个故事 你看出了什么?资金集聚的效率最后决定了军事力量的对比,所以在战争的胜负手背后,其实是金融的力量。难怪有一个南方的将军最后说:“我们不是输给了北方的士兵,而是输给了北方的金融。

    案例二:纽约的繁荣

    大家现在都知道纽约市世界第一个大城市,但是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它还是一个特别无名的港口小城。纽约奇迹般地崛起,主要依靠的是一条河流,伊利运河。

    在这条运河修建以前,美国西部的一吨面粉运到东部,要绕过密西西比河,路上还要三周的时间,运费成本大概是120美金,但这条运河修通以后,运输时间直接下降到8天,运费的成本直接从120美金下降到6美金。这么一来,相当于美国东西部打穿了一条交通血脉,到19世纪中期的时候,纽约的外来货运量飞速上涨,一下子就占了美国整个货运量的62%,人口也从10多万激增到100多万。

    所以历史学家们都说,纽约的奇迹其实是伊利运河的奇迹。可是你不知道的是,这条运河的背后也是金融的力量。修运河这种工程看上去很美好,但是首要问题是什么?就是钱。

    当时估算下来,这个投资最少要700万美金,折合到现在,折合到现在,就是2个亿美金。当时美国全年的财政收入才2200万美金,联邦政府根本不可能来支持这样的项目。而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个运河会不会替他们创造什么效益,也不愿意纳税支持这个项目,眼看着这么一个宏伟的计划就这要泡汤了。

    在这么一个历史关头,又是华尔街银行家出现了:他们说,“我们来帮助纽约州发行伊利运河债权”。大家对伊利运河能否成功还没有一个强烈的预期,所以他们说,“我们搞一个金融创新”,采取分期发债的方式,第一笔发行的资金就用来修第一段运河(这笔债权是华尔街的第一个工程债权,也是美国官方记载的第一个市政债权)。

    那这个时候,华尔街强大的债权很快就销售一空了,而且销售到了美国、欧洲的市场上去了,100万美金的资金迅速到位,工程如期地开工了。两年以后,第一段运河一开通以后就大获成功,当年的收益就高达25万美金。

    这样的一个收益,很快地就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伊利运河的债权就开始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热捧,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进来,工程的速度也大为加快,到1825年的时候,整条运河就开通了,当年就有一万艘船使用了这条运河,美国国内的毛衣和全球的贸易都源源不断地涌入纽约,纽约瞬间变成了美国东部乃至世界的贸易和金融中心。

    总结

    和南北战争一样,我们眼睛里看到的是纽约繁荣的奇迹,而这种奇迹的背后,其实也是金融的力量,没有近现代的金融工具和市场发展的力量,这种跨地区、跨时间的大规模资金集聚,其实根本就是没有办法想象的。

    金融的第三定理:风险共担

    风险其实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个部分。死亡、疾病、失业、汽车事故……这些都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企业就更是如此了,农业是靠天吃饭的,工业的投入大,失败率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在古代社会的时候,我们人类社会对风险承受的能力是很弱的。主要靠什么呢?靠家庭、宗族来实现风险共担。你看,古代书生进京赶考,是不是经常会依靠自己宗族里的一个富裕人家来接济?哪一家有孤儿寡母的话,大概也只能仰仗祠堂里的家长。

    这些风险共担机制是以“血缘”、“地域”为纽带的,它很脆弱,也很难量化,所以不可能大规模推广。所以人类经济活动就会受到很大局限。但是,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就改变了这一切。

    案例一:美国农业保险

    美国的农业保险。2012年的夏天,美国遭受了自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玉米是受灾最严重的作物,中西部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这要放在古代的中国,我们会看到大批的农民马上就陷入绝境,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民不聊生,流寇四起”了。

    但令人庆幸的是,美国的农业保险特别地发达,它是这么一个机制:全国所有的弄不都缴纳一定的保费,一旦参保的农户发生问题,这些资金就会被用来补偿他们的损失。因为有了农业保险,所以在2012年这次罕见的天灾中,种玉米的农民发现,他们的收入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受灾,玉米减产,市场上玉米的收购价就会上涨,当时上涨了60%,而保险公司赔偿金额是按照实力产量乘以市场价格来共同计算的,所以一个农民在受灾前一公顷的收入大概是在1000美金左右,现在因为整个市场的玉米收购价格上去了,所以他最后拿到的赔偿金额居然能够达到1280美金。这么一算下来,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保险机制,农民可以完美地对冲天灾的风险,然后获得了特别大的人生安全感。

    所以说,保险这种风险共担的功能,让我们人类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对自然的以来减少了,我们个体承受的风险也被分散到了社会群体中间。

    案例二:荷兰的崛起

    荷兰在17世纪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帝国,这个帝国的形成,其实是和一个金融工具的风险共担功能密切相关的。

    16到17世纪的时候,荷兰有一个“东印度公司”,它想开拓远洋海上贸易,但是远洋海上贸易面临两个约束:

    • 第一,造船的耗资太大;
    • 第二,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特别大,你想要光靠船长或船员他们自己的量就很难完成这样的探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荷兰人就设计了一套机制:他们让荷兰人民来采购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只要你购买这个公司的股票,你就能按照认购的比例,分享东印度公司远洋贸易的利润,这就叫“利益共享”;但是,万一探险失败的话,你投入的资金就算沉没了,这叫“风险共担”,通过这么一个“利益共享,风险承担”的机制,远洋贸易的资金风险就能被分摊到了都买股票的国民身上。借此,东印度公司筹集了大量资金,船员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大胆地踏上远征东方的航线,开创了荷兰的海上帝国。

    案例三:风投、创投:让社会分担创业创新风险

    有人会问,荷兰这都会400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金融风险的共担,还对我们有用吗?当然有用,比如说现在最流行的风投、创投就对企业鼓励创新、创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人下海创业,但是创业不是好玩儿的,它是九死一生的游戏,不要说普通人,就算是亿万富翁,一个不小心也可能倾家荡产。

    像特斯拉的创始人,著名的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他从小就梦想着要探索宇宙,2002年的时候,他已经很有钱了,创立了一个造火箭的私人企业,叫“SpaceX”,他野心勃勃地说,“我要实现未来人类星际移民的计划”。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亿万富翁,应该单枪匹马地干。

    但是万万没想到,火箭发射不是闹着玩儿的,每发射一次就是耗资上亿美金,从2006年到2008年,SpaceX 多次发射失败,所以即使是贵为亿万富翁的马斯克也差点破产。所以在这之后,马斯克就痛定思痛,决定开始接受外部融资,当时的100多家风投机构,像世界知名的基金、科技巨头都参与到了这次风投中,光2015年年初的 E 轮融资,像富达基金、Google 这种机构就投了 SpaceX 一共十亿美金。

    好了,现在有了风投的背书和风险共担,马斯克的胆子就更大了,步子更快,所以他的项目推进得也越来越快。到2010年的时候,SpaceX 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就顺利地把一个“龙飞船”模型送入了预定的轨道,这一下子就开创了历史,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私人企业能够成功发射火箭,但是SpaceX 成功了。成功以后,SpaceX 就接受了大量火箭发射业务,甚至美国的国家航空航天局也准备让他们替国际空间站来运送货物和航天员。

    所以从这个故事你也可以看到,和荷兰人海上探险一样,马斯克的天空之旅也是这么一个金融“风险共担”的产物,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可能在梦想实现之前,SpaceX 已经“死亡”了。

    总结

    股票也好,风投也好,这些金融工具,都会使我们人类对风险的承担能力突破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个体、企业都被赋予了更大的能量,我们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也就被大大地拓展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融的三大定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kl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