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看过这样一幅漫画:
读书的三个阶层.jpg最左边的人,脚底下没有任何东西,他看到万里的晴空、蹁跹的蝴蝶、艳丽的花朵。中间的人,踩着不多不少的书,他眼中的城市乌云密布,风暴即将来临。最右边的人,他穿破云霄,对着远方的朝霞挥手,脚底下层层叠叠的书,是他应有的高度。
其实,第一个人所看到的岁月静好,只是一张色彩斑斓的画布。画中的蓝天是假的,花没有香味,蝴蝶也不会飞舞。
最近读了《华氏451》,因为奇葩说里蔡康永提到过。奇葩说是我现在唯一一个,每期不落守着更新的综艺节目,里面提到的书我基本上都会买回来看,包括《月亮与六便士》、《1984》。相信很多人是漫画中站在中间的那个,既不会被假象迷惑,也看不到云霄之上的美景。因为我们很庆幸,生活在一个还算称得上阅读自由、言论自由的时代。
有这么一个社会,他们的消防员,职能是纵火。纵火的目的,是要去销毁那一本本书,不管它是名著,诗集,还是宗教,历史。蒙塔格就是其中的一员。 接警、迅速放火、烧毁一切、返回报告、继续保持警觉,这是他的使命,也是无数个和他一样从事消防工作的人每天必须承担的职责。
在这个社会里的大部分人,他们也不会交谈,不会思考,被驯化得只懂得在吃饱喝足的闲暇里,和“电视家人”聊聊天,再和现实朋友聊聊“电视家人”。 当然,这个社会最初,也是有少数人看书的。后来电影产生了,收音机出现了,书变成了越来越薄的简明版,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求知欲”。 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人的头脑被出版商、剥削者、传播者的手转得太快,结果离心机把所有非必要的、浪费时间的思想全甩光了。书中的漫画越来越多,图片越来越多。头脑吸取的知识越来越少,没有耐心。”
书里描述的世界让人失望,诗歌里的爱情让人忧郁,新闻里的事件让人深思......太痛苦了,思考是一件劳神烦心的事。所以对于书,浅尝辄止;不懂的,也无需深究。久而久之,人人都在享乐,不再讨论真假,也不过问是非,只会说笑着电视机里的小丑。
作为主角的蒙塔格当然觉醒了,在偶然结识了邻居家那个举止怪异的小女孩之后,在看到了那个甘愿和书一起被焚烧的女人之后,在碰到那个躲在角落里的守护者之后,他沉睡的思想慢慢复苏了。
他在逃亡的途中,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样被城市抛弃的流浪者。他们每个人都能记得一本书,那个长头发的女人记得《圣经》,那个满脸胡渣的男人记得《哈姆雷特》,还有不远处那个村庄,他们能够拼凑出罗素的所有作品。城市里的人,能够选择烧书,毁掉文字,杜绝大部分人的思考,但绝对无法浇灭这些星星之火。那些情愿被黑暗笼罩的城市,最终会在另一场阴谋之下被夷为平地。
《华氏451》就像很多描述乌托邦社会的书一样,里面的制度极端又恐怖,但里面的人似乎很乐意沉浸在这样的制度剥削之下。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警醒即将昏睡的众人,不要闭眼。
在这本书里,其实还看到了婚姻。书里蒙塔格是结了婚的,但是他和他妻子,就像两个住在同一个屋檐底下的陌生人。
妻子每天的事情,不是关心丈夫的工作累不累,也不在乎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坐在家里,戴着耳机,听电视里的“家人”说话。他们之间的日常对话,就像两个分别来自火星和金星的生物,发出互不理解的单词。
在经过十多年的鸡同鸭讲之后,婚姻当中该有的默契和恩情,也都随着越来越陌生的关系,变得僵硬和尴尬。他甚至忘了初次见面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而她压根就没记得过。后来他逃亡,看着城市被摧毁,想象着妻子死亡的画面,却流不下一丁点眼泪。
书里的一个点说得很好,就是整个社会开始养成焚书习惯的转折点。每个人都在追求快,简单,不用思考,用不上了的书,就可以烧了。
收音机和电视,如果是一辆疾驰的火车的话,互联网就是已经发射了的火箭。人人都在鼓吹快餐时代,三天精通的职业、七天学会的软件、五分钟读懂的名著.....这些急功近利的标题,像病毒一样蔓延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那些点开的人,憧憬着自己花了五分钟听完这则音频,就可以有了谈资,学了这篇教程,就能使用得游刃有余。人人都在追,人人都在赶。
他们就是一个个制作精良的提线木偶,被各种营销玩弄在股掌之中。发一则掐头去尾的视频,可以让他们抒发心里的正义,用键盘来除暴安良。写一篇夸张的成功心得,可以让他们满足脑海中的幻想,想象自己的发家致富。指挥棒指向哪里,他们就一窝蜂的跑向哪里,像一个个被血肉吸引的行尸走肉。 蓄养的宠物最好管,确保他们的温饱,满足他们原始的欲望,就可以让他们在危险的时候帮你当出头鸟,在攀岩的时候当你踩踏的阶梯。
没有人会像蒙塔格一样,有一个把自己当主角来写的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给命运来一个转折。当真相和话语权在少数人手中的时候,那些大多数人要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听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