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档节目热评不断《一本好书》,冲着赵立新大神级的演技,我看完了第一期解读《月亮与六便士》,故事的名称就让人很想拜读的欲望,故事里俩个极端的人物,估计让多数人都觉得不可理解吧,斯特里抛妻弃子的追求画画理想,德克毫无底线毫无自尊的面对妻子的背叛……我想如果不是如此极端的两个人物设定,是否就无法看清“人在追逐月亮还是追逐六便士的选择里,究竟有多少无可无奈和痛苦不堪?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3661/1eca782a49cfd82c.jpg)
看完大神级的演绎,我脑海中快速的闪现三个问题:
1、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好像接触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从无反驳、毫无考量的接受这个概念。
现如今再问: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你的答案会是如何?
想想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这句话?
是不是当我们无法二者同时拥有时,必须面对取舍,从而感叹“二者不可兼得”,这句话是来安慰自己,从古至今即使如此,所以自己不能兼得也是常理,不必介怀。
甚至有些人,根本就还没有尝试过努力,就取其一,心安理得的告诉自己“二者不可兼得”
我们之所以不可兼得,因为我们深信不疑的信念:鱼和熊掌就是不可兼得。
谁不信这一条呢?最纯洁的孩子们,孩子才不管你什么鱼什么熊掌,他想要的,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跟家长要,并且从不设限:什么不可兼得的谬论?他们往往最坚持内心,然后变着法的让你答应。
而家长往往就会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想法给孩子灌输,比如,你要么选A,要么选B?不能什么都要?
久而久之,孩子也开始相信原来人生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
为什么不能有第三个选项呢:AB都选
只要告诉孩子,在某种条件下,可以选A,某种条件选B即可
就像斯特里,他可以去追逐他的理想画画,但是也没有必要和家人断绝来往,在追逐金钱的道路上,如果影响画画的灵感,那就先停下来,先去体验画画……
为什么一定要如此坚决的选择呢?
之所以抛妻弃子,我猜想应该是对于婚姻的失望,对于妻子的不理解不接纳,于是才选择离开。说到底不过是关系的问题。无法诚实面对关系中自己的真实感受,更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这好像是很多人问题和困难。
德克其实也是,在发现妻子有所背叛时,他选择捂上耳朵闭上眼睛,没有真实的与其实做一次交流,最后的悲剧就是妻子选择离开……
看是德克的妻子背叛德克在先,她应该受到惩罚,可是德克懦弱,平庸,婚姻早就入一塘死水,只是他们都没有说破。德克始终以他卑微的方式爱着妻子,可是却忽略了妻子内心对婚姻激情的渴望……
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是我们默认这样,那为什么不打破这样的限制,告诉自己,在变化的条件下,鱼和熊掌是可以同时拥有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3661/4f35ef6127fd1b58.jpg)
思考二:给孩子的应该是“及时满足教育”还是“延迟满足教育”?
很多家长觉得不能什么都满足孩子,那不是要惯坏孩子了吗?
有些家长则什么都满足孩子,给孩子买的衣服玩具都是高单价的,但是孩子却对2元一张贴贴纸更感兴趣,但是家长却不答应。这叫满足吗?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讲的是对一群孩子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工作人员给孩子一颗棉花糖,并告诉孩子如果他愿意等上10分钟,可以吃到两颗。并且调研结果是能够等上10分钟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比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有成就。
但是,这个实验的结果,让有些家长断章取义,觉得既然延迟满足对孩子更好,于是什么事都让孩子等一等。
但是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恰恰却是因为从小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时满足”,而建立起来对世界的信任,所以愿意等待,因为他相信会得到。
比如孩子从小饿了奶就会出现,哭了就会被抱抱,久而久之他相信父母,所以当某个条件下父母没办法立刻满足孩子时,告诉孩子:今天因为你生病了,所以你想吃的冰淇淋妈妈会等你生病了再买给你,因为有了信任感,孩子会接纳……
恰恰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这份信任感,当父母带着评判的拒绝孩子,孩子就会撒泼大哭大闹。
所以先给足孩子“及时满足”教育,“延迟满足”的教育才会容易很多。
其实看看斯特里,他就像那种“过度”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所以当他有了某个需求的时候,会要马上实现,不顾及任何后果,而当他得到时,他又会失去兴趣,对于布兰奇的爱,就是典型。
德克就像是那种没有得到及时满足的孩子,常常是延迟满足,可是因为爱的匮乏,让德克相信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自己是平庸的,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的成全他人,低自尊者在关系中,往往都爱的很卑微。
我们若能知道什么时候给予及时满足,什么时候给予延迟满足,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更公平一些呢?奈何,多数人的无知掩盖了这一不公。
![](https://img.haomeiwen.com/i1983661/f0f90a0923254c2b.jpg)
思考三:重塑人生的定义,是”追逐“还是”体验“?
这也是一道AorB选择题,但是我想说为什么不可以一边追逐一边体验。
我们追逐人生的价值,追逐”名利“,那我们也可以定义为体验这样的追逐感,让人生变得多彩,当我们追逐觉得累了,
是否可以停下来,休息片刻,等到恢复状态再出发。
这也是一种体验,体验”暂停“,体验追逐后疲倦带来的感受……不行吗?
孩子是成人灵魂的洗涤师,他们最清楚什么时候该追逐,什么时候追逐累了,该停止,他们不会为此而感到羞愧,因为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
为什么很多人工作到猝死?难道身体不好,感觉不到吗,为何苦苦执着,而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呢?
初心在追逐名利中,被掩埋。世人以为那是最好的体验,殊不知那是自我毁灭的追逐。
借用大神李健说的话:人生有两个不要执着,一、不要执着对、错。当条件变化的时候,你所谓的对也许就是错,别人的错也许就是对,
二、不要执着”一直赢“,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赢的状态,但是对于结果输、赢不要执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