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复杂》

《复杂》

作者: 张凯峰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09:09 被阅读561次

    上百万只蚂蚁在一起组成蚁群,群体就会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所谓“集体智能”的“超生物”。

    跟人的大脑、免疫系统一起,蚁群成为在《复杂》一书中被反复提及的复杂系统的例证。在这种不存在中央控制的情况下,系统中单个个体自行组织、彼此交互,从而形成适应性的进化模式,这种复杂性所呈现出来的迷人之美的来源,就是这本书希望所揭示的。

    复杂性学科,似乎必然指向复杂的研究。逐渐被更多科研人员接受的是,用交叉学科而不是单一学科对复杂系统进行探究才是可行的共识。在这里,作者渊博的多学科背景经验给了读者一次跨越认知的机会,从混沌学,到统计力学,到信息论,到计算科学,到进化论,到现代综合,到遗传学,到度量方法,到网络科学。为了帮助作者理解,部分内容甚至要追溯到学科的起源。

    可以想象,每一门汇集了多年学者研究成果的科学,只落入本书的一个章节甚至更少,这不仅对读者,而且对于作者都是莫大的考验。我自己的阅读感受是智力和记忆被严重地挑战,容易囫囵吞枣,或者顾此失彼。但粗粗浏览完一遍之后,我尝试跳脱出来,再从外部去获得一次观看全貌的机会,不得不赞叹作者学识之下所呈现的研究之美。

    但更重要的是,本书或者说复杂系统对于其他领域或者现象的启示。虽然作者会利用蚁群、大脑、免疫系统频繁展示复杂系统之美,但它们似乎更像是成熟系统,复杂学科研究的是果之成因。而如果用复杂系统理论来观察解释经济行为和态势,生态系统的保护,控制流行病,不止于研究成因,甚至可以预测,这都会是复杂学科带来的更大益处。

    如何管理(大型)企业组织,作为复杂学科可能惠及的领域之一,是作者在书中仅有一次提及。而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对此有不止一次的联想,很是有趣。

    跟复杂系统中组分类似,企业组织中也存在类似的组分——雇员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团队或者部门。个体的经验学识、认知背景都不同,或许因为某种原因组成了团队或部门,虽然团队或者整个组织有统一的目标和方向,但这并不妨碍也不会完全隐藏掉个体行为的随机性——比如我们常常称为的“想法比较多”或者“自扫门前雪”。这样在个体之间形成的交互和信息交换,牵制和拉扯,共同来最后实现组织在既定的方向上往目标靠近。

    我愿意称之为组织动力学,因为大量个体存在的这种随机性交互(ThoughtWorks尤甚),组成了所谓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往企业目标靠近,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逆熵生长,就是我们所谓的最理想的组织形态——去中心化和自组织。

    有趣的是,不管是蚁群,还是人的大脑和免疫系统,似乎都可以被视作完整意义的自组织状态,而企业则是自组织的初级的初级吧。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原因归结于因为企业组织的组分——人的个体又是一个尤为复杂的系统呢?

    网络科学对于企业组织形态的观察,也有有趣的发现。

    比如“小世界”,跟学者研究过的自然、社会和技术网络中大部分具备的特征一样,企业里面同样存在高度的集群性(比如团队和部门)、不均衡的度分布(比如因为个体职责和经验不同而带来的彼此联系多寡)以及中心节点结构(比如团队和部门的Lead)。而成因在网络科学里面已经存有假说:在系统内需要快速传播信息,以及产生和维持可靠的远程连接的高成本,要注意这二者其实是相互矛盾的。而这恰恰是任何组织里面再普遍不过的内部状态之一。维持或者无视这样的内部状态,甚至引发政治,是对企业整体的伤害。

    而“无尺度”会比较抽象一些,我简单地将其理解为网络整体形态(比如企业文化和自组织能力)不会随着规模的变化而有差别,即“在不同尺度下具有不变性”。但无尺度网络的稳健性仍然有受限的约束,对节点(个体)的随机删除具有稳健性,但如果中心节点失效或是受到攻击就会非常脆弱。我想这同样是自组织性企业最大的挑战吧——不会受限于规模的变化,反而是自我适应与调整,保持自组织本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复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ow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