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时候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偶然间发现一个机会,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就投资了,但是最后证明这可能就是个陷阱。
如果以投机的心态、非专业的判断去投资的话,需要有颗粒无收的心理准备,但如果你是以做产业的心态,去做专业的分析,去做长期的价值投资,就完全是不一样的,内心踏实且稳健,就算是失败了,也知道是为什么而失败,赢也知道赢在哪里。我始终是这样给自己做定位:为产业服务、做价值投资。
以下内容根据胡雪峰老师在沙丘学院讲课笔记整理而成,有删减。
01
投资广度
什么是广度?做投资的人都希望每个行业都关注,特别是热点行业或者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对于广度,我主张的是视野要开阔,大家要多看,多做分析,少动,因为项目的陷阱很多,我赞成“全面撒网,重点捕捞”,但我并不主张全面投资。
投资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现在投资越来越专业化和专门化,而不是过去所说的广泛投资,分散风险,当然这种方式也有,甚至仍然是大多数人的投资理念与投资逻辑,但是要想深耕一个领域,必须要有深度,所以要拓展投资深度,夯实产业深度。
当然广度也必须要有,这个广度是有边界的,作为投资人,首先要选择一两个你熟悉或有资源的大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内拓展的布局上的广度。如果选择的几个领域方向基本上都是不搭界的,毫无关联与协同的,彼此之间没有互补,那么这种广度就产生不了价值。
比如医疗健康,是很大的一个领域,可以全面布局,形成协同,但是这个广度还需要再细分,我本人在医药领域,医药企业25年了,先后在南京医药、复星医药、国药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各个岗位工作过,做企业高管,企业一把手也很多年,对这个行业也算是有那么一点认识和理解。
通常医疗健康有四大板块,“药”、“械”、“检”、“服”,这四大板块还可以再细分——
“药”里面包括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包括研发、制药、流通等;
医疗器械包括监护设备、诊断设备、康复设备、大型医疗设备、AI智能等;
诊断试剂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细分领域。过去,普通的检测试剂我们叫普检,现在又出现了很多特检,包括基因测序、二代测序、肿瘤检测、产前筛查等,这些都是一些热点,也处于发展的低谷期,有很大的上升潜力;
医疗服务也是非常大的一个板块,全国现在有证的医疗机构将近20万家,但真正有资源聚集的三甲医院只有760家左右,这些三甲医院占据了整个中国医疗服务70-80%左右的资源,剩下来的就是一级、二级、民营、专科医院。
医疗服务市场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那怎么去投资呢?这也是一个广度的问题。我们去做这个广度,去分析一个行业,一定要揉碎了拆细了去看,具体应该去关注哪一个领域,怎么去布局,视野只有足够广度,分析足够细,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知道自己有什么,投资后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总之,广度会让人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行业、辩明方向。
医药医疗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我们分析任何一个行业都要看它的市场有多大,医药领域现在占GDP的比重还不到5%,到2020年将是8万亿的市场。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大健康领域似乎是个小领域,但是这个小领域确是人人都需要的一个特殊的领域,这么多年来,医疗行业的增幅基本稳定,历年来基本上都是10%以上的增幅,最近只有2016年出现了一个低点。
2016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事件就是药品审批审评上的变化,行业称之为“注册风暴”。当时积压了大量的药品申报文件,临床申请批件及生产批件等药品注册类批文审不下来。一是国内制药企业申报的水平比较低,大量重复申报,甚至造假申报。二是国家药监局药品审批评价中心实施了重大政策改革。结果那一年一大批的新药报上去被退回、被严查。
国家政策对医药大健康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总的来说,医药是高度管控、高增长、稳定性,在这个领域做投资,必须要研究国家政策及行业政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医药大健康的需求非常大。现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不良饮食习惯等等因素,造成罕见病、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胃肠道等重大疾病的大量发生,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人群对自己的生命也越发重视,也需要保健,还有创新药的发展……这些都导致这个行业热点频出,特点鲜明,需求巨大且不断增长。
总结下来,医药行业三大特点,一是刚需,所有人都离不开,现在很多投资人都要介入到这个领域;二是长牛,医药股票基本上比较稳定,只要这个企业基本面好,大多数药企不会出现完全清零倒闭的情况,而且10年10倍的股票中,医药类上市公司占了很高的比例;三是门槛较高,由于涉及到生命与健康,医药领域的整个从业人员和技术水平,通常是高于很多行业的。
近年医药并购行为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投资并购不断增加,医药领域是怎么做的?从多种角度考虑,医药类的上市公司、产业集团最科学的做法是不要直接去操作并购行为,而是通过设立基金进行体外培育,用基金来做投资并购。一旦培育成熟了,就装到上市公司里,如果培育不成熟,就在体外继续培育。
从并购的案例分析当中,出现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跨界并购。
分析表明,国内的并购案中,大约52%是横向并购。所谓横向并购,就是做规模的并购。中国的企业是可以做大,不一定能做强。国内企业通过不断做大,获得更多的资源;
对于跨界并购,诸如现在很多做能源类的、房地产类的,手上现金流比较充裕的,纷纷去投资医药资产,还有很多跨界人士对医疗机构、养老机构非常看好,自己去建医院或者收购医院;
在资产并购中,我最主张纵向并购,因为这是有资产协同和整合的并购,真正能够对你的主业形成资源协同效应,这种并购最有价值,但目前这类并购仅占大约16%。
为什么做并购,这个我想大家都应该是比较清楚。企业发展的两条路径,一个是内生性增长,一个是外延式扩张,对于内生性增长,能有30%的增长就已经是高速发展了,但是内生性增长通常只是算术级增长。
外延式扩张,通过并购的形式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它是几何级、倍数级的增长。所以通常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大都会考虑内生性增长和外延式扩张相结合的方式。
企业发展的核心有两个,要么“大”,要么“专”,也就是说要么有规模,要么有领先技术,这需要企业靠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
比如我们做一个新药的研发,从寻找化合物到临床前的药学研究,到报批临床,再到一期临床、二级临床、三期临床,最后报生产,再到上市后再评价,评价以后的四期临床,需要多长时间?国外是10到20年,国内做仿制药现在都要5到8年。最近药监局CFDA的审批速度提高了,有些特殊重大疾病可以走绿色通道,快速审批,那基本上也要三年。所以我们采取并购的方式是最快的捷径。
医药行业现在之所以并购频发,也是源自于医药行业的“小”“散”“乱”。目前全国约有5600家药厂,有约12000家医药流通公司,约30万家药店,约20万家医疗机构,但是三级医院也就1500家左右,其中三甲医院是700到800家。而美国只有几十家药厂,但是可以满足整个美国甚至供全球主要市场的药品需求。如今欧美的主要制药企业,基本上都在中国落地了。所以投资并购也是改变医药领域小散乱现状的方法之一,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规范行业治理。
02
投资深度
对于投资深度,我们主要论述一下四个“资”:资金→资产→资源→资本。
大家做投资肯定需要有资金,资金是最基本的,你仅靠资金去投资,风险一定是最大的。如果只有资金,建议你做二级市场,因为买和退你自己完全可控制。或者去投天使和VC阶段的项目,相对来说投资者只需要看产品和人,针对医药行业来说,关键还是看产品,对于天使、VC,只要趋势选好了,你可以进行小比例分散投资,帮助它们快速成长。
当你用资金去投资,手上积累有一定数量的项目资产和投资经验的时候,可以去介入PE。当然,如果手上仅仅有资金,也可以选择和专业理财机构、专业的PE管理机构合作,做一个简单的LP,把投资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但是,与欧美相比,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展较晚,法制不健全,经验与创新不足,责任与担当不够,这个行业也是鱼龙混杂,全国现在大概有两到三万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究竟选哪一家,也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也许在路演的时候机构管理人讲得很漂亮,但是真正在“融”“投”“管”“退”四个环节都能做的出色的机构很少。
所以如果手上资金不是特别充裕,心里上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非合格投资者”,要慎之又慎,你要保证手上资金流动性、可控性、安全性。
当手上有资产积累,你的“牌”多了,就有交换的筹码。我认为“投资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换”。拿什么去交换?有钱你就用钱去交换,但我觉得钱仅仅是个工具,资产才是最重要的。
再往上延伸就是资源,资源比资产范围更大一些。有了资源,才能赋能,企业是一个资产,在这个基础上做的所有增值服务,就是你的资源。比如医疗行业,你的品种,研发的助推功能,能够帮企业开拓空白的市场,提升内部管理,这都是你的资源,别人不具备的资源。
如果自己并非“X二代”,天生“草根”,经过多年打拼积累出来的财富,那就要踏踏实实的去把产业和行业、项目研究好,真正做到价值投资。投机,不属于草根。
从资金过渡到了资产,从资产过渡到资源,就积累了资本。投资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梦想一夜暴富。作为投资人,你永远在后台。产业人在前面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你拿钱买了企业的股份,然后躺在那儿,等着股份的价值涨上去,获取财富?这是不公平的。
企业家真的是辛辛苦苦从“0”做到“1”,但是投资人上来就是从“1”做到“X”,我认为单纯的钱不能解决创业者和企业家所经历过的各种苦难,做过企业的人都理解。投资与创业比起来,可能创业更难,投资有一部分是运气成分,当然,成功的投资者是运气+努力。所以我特别尊重企业家,干实业的人。
从风险上来看也是这样,资金、资产、资源到资本收益是越来越大,风险则是越来越小的。我经常反思自己手上有什么,是有资金还是有资产,是有资源还是有资本?你有什么资源就去做什么事,就去投什么,就可能收获什么。
人有时候经不住市场的诱惑,偶然间发现一个机会,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就投资了,但是最后证明这可能就是个陷阱。如果以投机的心态、非专业的人士去投资的话,需要有颗粒无收的心理准备,但如果你是以做产业的心态,去做专业的判断,去做长期的价值投资,就完全是不一样的,内心踏实且稳健,就算是失败了,也知道是为什么而失败,赢也知道为什么赢。
我始终是这样给自己做定位:为产业服务、做价值投资。
投资并购的关键环节
✦第一是方向定位。正确认识自己,清楚投资的方向是什么,别做散弹枪,要做狙击步枪。人在有限的生命和工作时间里面,是做不了太多事情的。有时候一辈子能做那么几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就算很成功了。如果什么都做,基本上什么都做不成。所以在并购的战略思考框架方面,不要盲目去做并购,坚持方向,把控熟悉的赛道很重要。其实选赛道就是选方向,赛道选的好,只要这个赛道的趋势是向上的,赛道上的项目多数都会涨。但是做并购,既要选赛道,又要选赛手,而且都很重要。
✦第二个目标搜寻。什么是最好的企业和项目?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们一直在说追热点,追风口,我认为热点和风口都是短暂的,基本上都是昙花一现。当然你如果确实有能力,能够低进高出,那是真正追热点、追风口的高手。但是我相信多数人不是这种高手,多数人是热点进去了,低点出来了,穿着衣服进去的,短裤出来的。既然我们不是那种高手,那我们就要踏踏实实的去做适合自己的。所以,错过热点也不要去可惜,做投资就是要能抵抗住诱惑,没有定力是不行的。
成功的投资多数都是熬出来的。很多企业家经历多年,才把企业打造出一定的规模,凭什么投资人一进去就能够收获呢?这个没有道理。但是这个熬,需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思考。当你在一个产业浸淫的时间比较长,你大概会摸出它什么时候是高峰,什么时候是低谷。不是说自己水平有多高,但是感觉一定是有的。投资在很多情况下,不一定完全是理性的,它是来源于理性的分析判断,投资是基于你理性的分析以后,得出的一种感性的认识。
如果你选中一个领域,认真投成一个项目,退出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投的是一个价值每年都在快速增长的项目,为什么要退?退出后,还能找到这种项目吗?找不着。你账上是放着资产好,还是守着现金好?这段时间每天都在降息,拿着现金有什么用?肯定应该手握股权,手握资产更好。投资这项目工作,永远没有句号,生命不息,投资不止,投资就是一个过程。
✦高层战略沟通。很多投资界的朋友们,跟企业方沟通时,动辄就谈战略。相对而言,企业家应该更懂企业,企业家工作这么多年,在企业里摸爬滚打,他怎么会没投资人懂?但是投资的观点思路可能会给企业家以思考和启发。所以投资人在自身功力不够时,最好别动辄就跟企业家谈战略,坐下来,多沟通。投资人有自己的闪光点,但千万请谦虚务实一点。
✦尽职调查。尽调在规范上都是有用的,我们自己尽调也好,请事务所、券商、投顾、财务也好,“面”上的东西都非常有用,为了合规,必须认真要做好这项工作。
但是,作为我们产业人、专业人、行业人,最看重的是外围尽调。根据各个行业和产业的特点,要做好一个超标准的尽调,重点抓所谓的“抽屉协议”。“抽屉协议”哪个行业都有,怎么把这个抽屉协议挖出来?事务所和会计师估计是不太容易发现的,只有你是“圈里人”,是行业的人你才懂。很多明规则我们都懂,但是潜规则不一定懂,投资的真功夫就在于把暗的挖出来,把或有的事项充分评估清楚。
✦交易方案的设计。交易方案简单说就是买卖关系,但其实远远不是。这里面有股权、债权,甚至委托经营、资产重组,这些可以形成一个联动。
比如一个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没有投资机会,或者时机不到,或者你觉得交易条款不合适,或者企业家不愿意稀释股权,但是项目方当前有痛点,比如项目方只需要资金。怎么办?那就先以债权的形式先介入。
所以搞投资,不能仅仅只有投资平台,手上要多拿几张“牌”,比如股权投资平台,债权融资平台等等。项目方缺钱,我就帮助解决融资问题,前题是把项目的股份质押给我,不质押也可以,设定转股条件,将来条件具备时再转为股份。通过债权的形式切进去,适时再把股权拿回来,这是一个由“债”到“股”的过程。
还有一个由“股”到“债”的过程,就是可能投资完成以后,发现与企业方面沟通不好不畅,或者没达到当初的预期,想退出一时又退不出来,怎么办?股权转债权,转成债权以后才好上法律手段。债权人在还款序列里是优先的。
还有经营权和股权的协同策略。比如有的股权拥有者,他不愿意释放股权,但他由于各方面原因,自己无力无心经营,愿意放经营权,那可以把经营权托管给资方,托管到一定程度,股权也就水到渠成,当然这取决于投资者的产业运营实力。
民营投资机构,要充分发挥机制上的灵活性优势,要发挥得好,就能拿到好项目。不要完全像国企一样受制于内部的流程,有些东西看好了,就得迅速决策,不能等。机会稍纵即逝,好项目都是在犹豫等待中流失的,所以一定要敢于下手、抢先下手。能迅速解决项目方的痛点,打出组合拳,你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一些。
✦并购的谈判。关于并购的谈判,完全靠自己把握。个人经验,重大节点的谈判一定是一个核心人物为主,这个人一定得是个高手。关键性问题,最好是一对一去谈,这样更能把握对方整个的心态和节奏,能够通过交流判断出对方需要什么,必须得有个灵魂人物去谈项目的关键问题,加上强有力的办事团队负责去具体执行。
商场如战场,大家就是相互揣摩彼此的需求。这个火候的把握,说是说不出来的,一定是大家去感悟去体会。投资就是读人,读不懂人很难做好投资。
✦风控的退出。律师和会计师不是万能的,只能做些表面性的合规,只是完善法律风控条款。
风控、投后整合的关键点
当并购谈判完成了,这个企业归你了,或者说你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了,突然发现现实很残酷,大家签约的时候风光无限,觥筹交错,第二天接手这个企业的时候,越接手深入,头皮越发麻,你可能会发现很多的事情之前没有发现,没有预料到。这个时候一定要放平心态,因为这些全是正常现象,这就是常态。这时候就要考验的是危机处理和排雷能力,要没有这个功夫,别做并购。
越大的项目,需要危机处理的可能性越大。大家搞企业的可能都有体会,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你把大项目拿下来,市场内的竞争者,同行业者就少了,有时候这是一个你有我无的零和博弈,面对变化,竞争者会怎么想?多数企业都承受不住竞争对手的刺激,所以收购者确实要有思想准备。
当你啃下来一块肥肉的时候,多数是会有“事”发生的,不是小“事”就是大“事”,不可能那么顺利,这就是残酷的狼性搏杀。在危机来临时,心态要摆正,内功要过硬,要知道这些都是正常的,难关都会过去的。
如果你只有资金,没有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怎么排雷呢?只有缴械。所以并购不是那么容易玩的,资金、资源、资产就是你的资本。
03
投资的精度
投资的精度主要是指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细分再细分。
我们所投的企业不追求做“大”而“全”,而是希望它能够做“精”与“专”,先做“精”后做“全”,我甚至都不主张做“全”,只要企业在一个足够广阔的市场中,哪怕只有一个产品,一个特细分的领域,能够做到前三名,是领先的,就有很大的价值。千万别想得太多,做得太多。
04
投资的力度
投资的力度就是并购+战略投资。成功的产业投资者,要么做控股股东,要么做战略股东,要么就是大比例持股股东,比如超过10%—20%,甚至超过1/3的这种比例,重仓位参持股,看中一个项目能多投就多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投资,只投几个点,蜻蜓点水。这种小比例投资,现在我们做的越来越少。
因为有了产业的背景,手上有了这么多已投项目,它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协同效应。上下游的协同,横向纵向的协同,不同区域的协同很有意思。
比如我们搞总裁论坛,企业家俱乐部,几十家企业一把手坐在这里,我们搭台,他们直接就互相交流了。他们之间的这种互动性,自然而然会产生生产力。
05
投资的气度
气度,关键是两个字——分享。投资人光想自己挣钱不行,要学会分享,一是和项目端的企业家管理团队分享,另一个是和资金端的LP的分享,还有一个和内部合伙人、员工的分享。
与项目端企业家管理团队的分享,我们做的还是非常好的。比如我们投资的博雅生物,实践证明非常成功。我们每次跟博雅谈,明年做到什么程度,未来三五年什么规划时,企业管理团队报的计划指标都超过我们的预期。真正做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企业管理团队比投资方更努力、更付出。
投资方基本是参与企业未来战略规划的制定中,其余的工作都交给经营团队。当然这是经历过投前的沟通,投后的危机处理,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经历过这些事以后,我们觉得在一起干事能够互相信任。具体经营上的事情,全权由管理团队负责。资本上的事情,经营层尊重我们。但事实上执行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还是按经营层的意见办,投资需要一种胸怀。
06
管理温度
温度就是一种关怀,要处理好“收购”与“收心”的关系。投资人并购的是企业,是冷冰冰的资产,但是“收心”是一种温情。企业管理团队及其他股东的心能不能真正跟投资方在一起?这个是功夫。投资投的不是钱,投的是心,是建立了机制,通过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这种转变是一种心路历程,有时候确实挺难的,试想,投资人把以亿计的身家性命砸给你企业家玩,企业家没有道德责任感,乱玩儿怎么办?企业家没有能力,玩儿没了怎么办?
有的人收购企业以后,一上来就把财务总监派过去了,先把钱给管住。其实钱能管住吗?钱是管不住的,派个财务总监有什么用?员工报销发票过来、需要资金付款,这个东西合不合理,你能判断吗?你除了表面上的合规审查外,基本上是判断不了,只能相信他。投资方可以派人,做到信息对称,但是投资者别去干预企业家,“相信”本身就是一种企业发展的正面力量。
那么怎么去收心?王阳明先生讲“事儿上练”,通过共事,共患难,共分享。同事之间或者被并购企业之间,可能很细腻的一个动作就会让对方感动。一个很小的动作,一个温情的关心,可能就会拉近彼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金钱和利益,还有感情和信任、还有诗与远方。
07
管理适度
管理上的适度,定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适度管理,定好自己的位,千万别越位,互相尊重。而且,定位不要受干扰。
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可能会有各种正面负面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当各种负面信息传播时,不要轻易去相信,这种信任基础不要被打破。权力授给他了,责任也给他了,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全力帮忙,不要去添乱。企业家如果说暂不用帮忙,那就在旁边看着给他鼓励与支持就好了,相信他们有能力去处理这个事情。
08
投资灰度
投资的灰度,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其实有很多管理问题是没法界定的,比如,你管还是我管?管还是不管?怎么管合适?这是一个灰度的问题,靠对企业的高度的责任感,靠自觉的补台补漏。
另外,水至清则无鱼,这一点也要有心理准备。私心人皆有之,只要在可控范围内,不影响大局,不有损企业及投资人利益,保持适度灰度也属常态。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必然会产生问题,这是个灰度问题。
09
退出的理念和逻辑
对于项目退出渠道,首选当然是IPO了,但是我觉得这是小概率事件。现在,流血上市已成常态,香港虽然开闸了,但目前有两家试点企业,大家都看到了,敲钟过后开盘就站在制高点,结果上市后就往下跌,因为这些项目在一级市场时就已严重透支了二级市场的估值。
主选是并购退出。只要前面布局了很多,手上的牌多,那退出选择空间就非常大,理论上退出就不是太大的问题。退出就是要打造产业、深耕产业、产业协同。
次选的是回购退出。我们在所有的合同条款里都会签回购退出。比如投资人跟项目方谈好三年五年的规划目标,包括销售、利润、创新产品、IPO日期等等,每年年底,总结结果,如果当年没有达到,就要补偿现金或股票,如果连续两年或三年还没达标,那就要谈回购退出。要么原股东回购投资人股份,要么我作为投资人购买原股东其余股份,原股东退出,我来做具体经营。
在交易架构设计中的法律条款里面要有股份质押的,比如我投资比例是20%,原股东要再额外质押20%股份,这样投资人就控制了40%的股权,相当于翻一倍,就有回旋的余地,这是一个必备条款。
另外,底线也很重要。外部律师团队一定要强大,最好还是要有个公司内部的律师团队。这个律师团队不仅能用常规手段,还得有本事用非常规手段。有项目,你投资的时候,企业家通常都有粉饰业绩提高估值的可能,结果往往导致第一年就不达标,违约,或者有时候因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并非刻意违约,但结果是确实出现了问题,那就取决于是选择继续跟进,原谅他,修改交易条款,还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做这个事情。既然违约,就必须有付出成本,契约精神,即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约束。
还有技术设计。一般情况下基金到期是退股,但往往基金到期了以后,一个基金投了很多项目,退出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所有项目都退出,怎么办呢?也有变通方法,比如,选择退LP份额,就退上面那一层。大家都是LP嘛,我们用退LP份额找别人去接。一个是退股,一个是退上面LP份额,只要LP朋友圈足够多,足够大,实际上可以让LP份额实现有序流动,这都是实践中操作的变通退出的通道。
时间有限,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沙丘学院2018秋季班报名通道:https://jinshuju.net/f/A3YT53?x_field_1=js
了解沙丘学院更多详情,报名2018秋季班,请关注“沙丘学院”简书,或者关注微信“清科沙丘学院”(ID:sandhillcollege)/“沙丘投资实验室”(ID:sandhillv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