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二儒
易代随时,迷变则愚。介介若人,特为贞夫。
德不百年,污我诗书。逝然不顾,被褐幽居。
【赏诗·观史·学文】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统一天下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法律和繁杂的礼仪,一切简便行事。在一次庆功宴会上,群臣饮酒争功,拨剑击柱,吵吵嚷嚷,肆无忌惮,很不成体统。刘邦十分忧虑,感到不制定一些礼仪、不确定群臣的职守称号不行。他的谋臣叔孙通是秦时的博士,精通典章制度和宫廷礼仪,因此,汉高祖刘邦就让他担起制定朝仪的重任。
叔孙通认为儒生虽然难以参加攻战,却可以守成,因此,他派人征召鲁地的儒生,决定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把朝廷的礼仪制定好。当时应召儒生有30多人,但有两个儒生却不肯来。事见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易代”二句,诗人肯定了叔孙通制定朝仪的事,也表明诗人抱有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事实上,叔孙通作为一名儒者,制定礼仪制度,为稳定汉朝统治起了不小的作用。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举行长乐宫落成典礼,诸侯群臣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朝贺,秩序井然,没有一人喧哗失礼,刘邦看了以后心中十分高兴,并感慨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唐朝著名谏臣魏征有一首咏史诗《赋西汉》:“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其中,最后两句就是对叔孙通制定朝仪之事的肯定。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叔孙通希世度物,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但肯定叔孙通,并不单意味着贬损鲁二儒,这也是事出有因。诗的三四两句,以“介介”和“贞夫”对比。能够为朝廷所用,这是多少身居高位的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更何况一介书生呢?可是鲁二儒偏偏不买这个账。他们认为“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是不合古法的,也是与他们的追求相违背的。此外鲁二儒还认为,叔孙通屡易其主,先后事秦二世、项梁、怀王、项王、汉王,而且处事圆滑,善于察颜观色、阿谀顺容,“皆面谀以得亲贵这也是他们“逝然不顾,被褐幽居”的原因。诗人从另外一个层面上也赞扬了这种高蹈的行为。
【学习词典】
〔迷变则愚〕迷变,迷惑不思变化。愚,愚腐不通达。语本《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介介若人〕介介,微不足道的样子。若人,这人,指鲁二儒
〔德不百年〕德,积德。指安抚百姓,振兴社稷。不百年,不到百年。《史记》:“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
〔污我诗书〕鲁二儒不同意叔孙通的征召,他们对来人说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张长公
远哉长公,萧然何事。世路多端,皆为我异。
敛辔埚来,独养其志。寝迹穷年,谁知斯意?
【赏诗·观史·学文】
西汉时张挚(字长公),曾官至大夫,被免职。因为他不能迎合权贵苟安于世,终身隐居不仕。他的父亲张释之是汉文帝时的廷尉,执法如山、直言敢谏,是著名的清官。张长公的事附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里,只有聊聊数语:“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诗人在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时,既没有感述大名鼎鼎犯颜直谏的张释之,也没有感述为人正直、主持公道的冯唐,而偏偏对记载文字只有三十来字的张长公情有独钟。首句开门见山,盛赞张长公超然世外、卓尔不群的品格。“敛辔竭来”,诗人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骑着马来来去去、无拘无束、洒脱自如者的形象。最后两句,一是表明诗人深谙张长公的苦心,一是结合身世,感叹知音难觅。
【学习词典】
〔远哉〕远,指超然世外。哉,叹词。《归田园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萧然〕萧,同“潇”,洒脱不拘束。萧然,洒脱不群的样子。
〔端〕头绪。这里指“条”。
〔敛辔竭来〕敛辔,收揽车马的缰绳,比喻归隐。埚,离去。《楚辞·九辨》:“车既驾兮埚而归。”埚来,即来来去去
〔寝迹穷年〕寝迹,销声匿迹。穷年,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