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自己。
静谧的空间里,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心脏的跳动和砰砰响。
它现在跳动的频率比较快,而且夹杂着一些紧张。伴随着耳机中的音乐,胸腔处似有鼓鸣。这声响仿佛在努力向我陈述着对这个话题的颤抖和直面它的必要。
指尖静静地置于键盘之上,我等待着它的自发舞动。
清空大脑,清空思虑,清空贪求,只是等待着去看到和如实记录。
轻轻地闭上双眼,眼部有能量在旋转,左耳有律动感在打节拍,双手的热度升高。
接着,我将进入这个神圣空间。今天深入反观自己的话题是:看见那份“想被看见”。
是的,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有的需求:被看见、被认可、被赞美。在回顾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真的有些紧张。因为它曾经带给我一些特别的体验,也在另一面让我感受到“静默、等待”的智慧。
先从昨晚说起。
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我曾经和很多作者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被看到,被认真阅读,被真诚回应。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是我创作的核心——想被看见。
然后,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自己特别认真写,特别想表达的观点没什么人接收;反而,随手写的一些东西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直到昨晚,我正心诚意的面对自己,放下了对结果的任何期待,只专注于“码字”这个动作,只专注于在完全独处的空间里认真的去回看过往,反观-记录-打卡。
我的心脏又开始砰砰跳了。
它让我回忆起当“想被看见”被满足时,自己不自觉翘尾巴的样子和内心掩藏不住的欣喜。
这是一个很主观且复杂的情绪体验:
哇!我被看见啦!好开心哦!
(⊙o⊙)…我想持续的被关注,怎么保持这份存在感呢?
当目光都聚焦到我身上时就感受到自己是人群中特别的那一个。
可是,大家喜欢什么呢?
……
……
……
机心一旦启动,便陷入了无休止的发散和牵扯,各种念头纷纷跑出来。
我现在明显觉得它在躲避着我的观察,因为害羞或惭愧或恐惧?
脑海中闯入一个场景,那是我记忆中能回想出的最早的一次刻意表演。
小学一年级的夏天,学期即将结束。来实习的副班主任也即将离开校园。我很喜欢她。虽然相处时间不长,可我真的很喜欢她。看着她愁云惨淡的样子,小小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我就在课间游戏的时候想尽办法出丑,搞笑,和同学闹成一团,表演出一副很开心的样子。实际上,我的注意力不在游戏上,全在她的反应中。她的面容在我的脑海中已经模糊不清了,我只记得,她在看着我笑的时候,鼓舞了我这种表演欲,和被关注的需求。
原来,当在一个群体中有一个对你来说特别的存在,你又没办法直接跟Ta说“请把你的注意力多分配一些给我吧!”就会做一些回想起来很无厘头的事情。
在歌曲《不说再见》里,对这种状态有一句很贴切的歌词:“为了拥抱那一个人,笑着哭着拥抱了整个班。”
原来,这份“想被看见”,其中有一个层面是有特定对象的。无论我的眼睛看向哪里,言行如何,其实❤心❤都在那个特别的人身上。
另外一个场景闯入我的眼帘。那是我长时间被集体围观的一个时段。
这份围观是“别人家的孩子”的类别。
同伴们和我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那时候不是我不想和大家玩,而是在视觉成像中圆心和同心圆的感觉。
在那段时间里,我很难和别人产生点对点的交流,真实的交流。而是被架到同心圆的中间。
一圈一圈又一圈,对我都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无论是学业上、品德上还是言行上,都在被看见,被赞美,被当成榜样。
那段时间我很有压力,很害怕辜负大家的种种期待。
如果一切如常,我依然会保持那种状态吧。可故事的发生总会有承启转合。
当我经受一次按当时承受力来说比较重大挫折时,这份一直以来的被看见和被讨论的压力使我无处遁形。于是,就破罐子破摔了。也可以说是叛逆,任性……
我试着过不一样的生活,即使没多久就发现自己不喜欢那种玩法,又回到曾经的生活模式。
然而,此时心态已经发生变化了。
我把注意力放在“获取关注”上。这是我以前从来没干过的事情。
曾经的我只管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基本上做什么都做的很好。
这让我想起来,当专注点发生偏移,落到“获取关注”上以后,自己逐渐毛躁起来,丧失力量。
咋咋呼呼搞很多东西想证明自己可以,想被看到,想享受一种光环感。
直到刚刚那个画面跳出来,我看到整个事情的重演,才惊觉,一切的转变起始于“专注点的偏移”。
是的,在另一个层面上,想在团体中被看见是想寻找那份特别感、荣耀感、以及,我后面发生的好多类似场景,各种求关注的场景都在回应经历那次挫折后还趴在坑里的自己——我可以,一次失败只是偶然,顺遂成功才是我的常态啊。
带着这份心过的几年里,也没少经历“求证-失败-求证-失败”的循环。
然而,毕竟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确实过着真正顺流的生活,即使经过多年的努力总也回不去,突破不了这个卡点,还是偶尔有段时间能回到那个状态的。
在什么时候?
-专注做事的时候。
-专注支持别人的时候。
-专注真诚地陪伴和赞美他人的时候。
……
……
……
十五年前,那个打破我生活状态的冲击,完整地重演了一遍,好清晰。
是的,我看到了,原来,只需要校准一下“专注力的焦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