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指导孩子制定计划不了了之时,个人觉得有三件事,一定要在下一次再制定计划之前做的——
1,孩子能力够不够?
有的时候父母希望通过计划来实现某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是孩子应该做到的,可每个孩子的成长不一样,一个孩子的不同能力发展也不完全同步,所以目标和计划需要是稍微跳一跳、够得着的,既有挑战、实现有成就感,同时也不会难度太大孩子中途放弃!
2,孩子意愿度够不够?
应该做不等于愿意做!多少应该做的事,如果不愿意,咱们大人都会做不到,对吧?咱们都是人,不是神!孩子更是,同时再高手的父母也只能是把孩子养成一个优秀的人,对不对?
充分挖掘孩子在乎的价值,比如孩子跳绳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对身体有好处这个理由是不够的,因为不跳绳躺着,对身体也有好处呢!而且还避免不小心受伤呢,对吧?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及时的好处!
比如,希望孩子每天跳绳100下,那么孩子跳到30下,就可以奖励玩游戏时间比如1分钟,也就是用跳绳时间来置换游戏时间。那跳到50下可以在累计获得2分钟,跳到65下累计获得3分钟,75下累计获得4分钟,80下累计获得5分钟,100下累计获得8分钟!
这个时间父母不会任何唠叨和指责。那么为了游戏他会主动跳绳,同时因为跳绳的辛苦他就会慢慢降低对游戏的期待,二者互为调剂!
我只是举个例子,具体不同年龄的孩子能跳多少下,如何设置阶梯式奖励,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哈!
个人觉得意愿特别重要,如果太过于突出父母的监督,那到了后面,就成了孩子为了父母而做,这样的恶果就无须我多说了!
3,是否有预案设置?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是最真实的情况,所以在制定计划,就需要提前做好预案,如果我没做到,可以怎么办,比如计划每天读书30分钟,结果今天太忙没顾上读书,那就第二天把书随身带着,利用坐公交上班路上原来刷手机的时间来阅读,这样一个大人也就很容易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了!
那对于孩子来说,更是这样!万一没做到,怎么补救,至少设计三个预案,这样就不会有两三次没做而觉得自己不够坚持、反正也没做到索性放弃了!
仅供参考[抱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