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朔元年
冬,十一月,诏曰:“朕深(殷切)诏(昭告)执事(官吏),兴廉举孝,庶几成风(希望能蔚然成风),绍休(发扬)圣绪(圣人的事业)。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必定)有我师。今或至阖(整个)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教化没有很好的贯彻),而积行之君子壅(壅蔽)于上闻也(被堵塞,不能让我知道)。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进贤者受赏,堵塞言路斩首),古之道也。其议二千石不举者罪(二千石官员不履行这职责议罪)。”
有司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奏可。
[白话文]
元朔元年
冬,十一月,下诏说:“朕特别下诏令给执事大臣,号召举荐廉洁孝顺之士,希望能形成风气,将往圣先贤的美德美业,发扬光大。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如今有的地方,整个郡,一个人都不举荐,这是教化不能到达民间?还是有德行的君子被阻绝而不能让我知道?况且举荐人才的,受上等赏赐,压制贤能的,当公开诛戮,这是自古以来之道。主管单位对官居二千石,却不能推举人才的,制定处罚规定!”
有关官吏奏报:“不推举孝顺人士,以不奉诏,不敬之罪论处;不推荐廉洁人士,就是不能胜任自己的职位,应当免职!”
武帝批准了这一建议。
[解读]
中国在儒家影响之下,取才除了科举,多是孝廉。两个举才重点,一是孝,二是廉。前者完全是儒家统治需要,后者就是从基层官员里选拔高级官员的途径。孝与廉都不是一个好官的硬指标,就像现在的学历不是一个好官,甚至好公务员的硬指标一样。但是没有学历,就连做公务员的资本都没有。不孝不廉,就连做官的资本都没有。
[华杉先生评论]
领导者的第一职责,就是培养新的领导者,培养、推荐人才,就是领导者的本职工作,所以,如果你的治下没有人才辈出,你就是不胜任。
任何一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扬光大,基业长青,都依赖于源源不绝的人才,如果一个领导者,他的部门只能出业绩,不能出人才,他所负责的领域,就是最大的风险和危机,因为一旦哪天他不干了,他负责的那部分就塌陷了。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所以,必须把培养和举荐人才当成最大业绩,“进贤受上赏”,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仍然是人力资源政策的核心。
但是,是不是要“蔽贤蒙显戮”?我们当然要注意识别和排除那些嫉贤妒能的人,不能让他们在领导岗位上。但是按汉武帝的做法,在觉得举孝廉不够踊跃,不够理想的时候,他不是“千金市骨”,下诏表彰奖赏那些做得好的地区,而是下诏威胁处罚做得不好的地区,这又是他的性格和胸怀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