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之间,朋友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堆胡思乱想的、操心焦虑的老妈妈。
“老妈妈们”群体,以女性为主,有青年少女,也有中年少女。养了几天电子宠物,大家就好像真的被自己的母性感动。
嗅觉灵敏、感情充沛的公号们,更列出了三六九点,形容这孤独的蛙:就像“独自一人背井离乡的我们,在远方的出租屋,死宅死宅、孤独寂寥地过活”。思想境界更高的,还玩出了“养娃方知父母恩”的深情。
她们时不时截个图,晒晒对自己远行后杳无音信的蛙孩子、吃饭超过一个小时的蛙孩子、看书看了一个下午的蛙孩子、埋头削木头的蛙孩子的忧心忡忡。
《旅行青蛙》上线一个多月,在苹果APP Store应用游戏榜上排名第一;安卓应用商店的下载量也超过了121万,日下载量甚至超过30万。
话题热度和营销热点立马跟上,已经不知道第几次,在朋友圈看到这张号称绑架了你家蛙崽子,让你交赎金的P图。
表情包,企业号、营销号踩着时间点, po几篇跟蛙相关的宣传文案,P几张蹭热度的图。
凑热闹的当然少不了营销老司机杜蕾斯的重度污染图:
其老对手杰士邦感受到了宣传营销上的压力,直接加P了一只头顶蝴蝶结的母娃,和不知谁家的蛙儿子,两情相悦地站在某一家主题HOTEL门口:
还有把蛙家里的地垫都铺成自家广告赠品的戴尔:
国产的有坐在ofo后座的绿转黄蛙:
以及尬在蛙巢的美的北极熊全家:
(我很想知道这熊一家子什么意思,把蛙吃了占领别人巢穴么?)这款游戏的界面,其实简单到令人发指,只有两个场景。
一个场景在屋子里,你可以目测到他做吃吃喝喝、看书学习、打瞌睡、削木头之类的事。
另一个场景是院子,作为主人,你可以帮忙收割三叶草,给你的蛙崽子兑换成旅行所需的物件,以及,等着他给你寄回日本国内游的明信片。
当然,如果你愿意花上真金白银体现你的母爱,给娃崽子准备高端的便当、高端的包布、高端的行头,他能交到更丰富地位更高的朋友,寄回更独特高端的明信片。
比如这张主人花费巨款换回来的明信片:
有点“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意思,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帮你套路到了电子宠物身上。
这款没有打斗/竞争/排位,玩法单一,玩家并没什么参与感的放置类游戏,在中国红成这样,连日方的主创团队也倍觉意外。
放置类游戏,是一种只需要把游戏放在那里,游戏就会根据系统的一系列运算规则,自动运行,并得到游戏结果的游戏类型。这类游戏跟《王者荣耀》这种需要很花长时间精力的游戏比,玩起来轻松愉快还治愈。
忽然爆红,就总会带来很多传说,比如青蛙会在高速上被压成泥:
青蛙会找女朋友:
青蛙会被肢解:
还有一种带有使命感和战略感的传说,这是日本政府鼓励推出的游戏,目的在于激发母爱心理,打破国家低生育率困境。
对此,日方主创人员在一次邮件采访中,集中澄清解释:
1、游戏跟提高生育率没几毛钱关系。
2、他们并没有对蛙蛙设定性别。(所以你也可能养了一只蛙女儿。怎么样,这下更操心了吧?哈哈)
3、蛙蛙(かえるkaeru)这个词也有平安归来的意思,所以在日本,青蛙常常被当作吉祥物,守护着大家的旅行。所以让青蛙当了主人公。
它用简单而不可控的操作,激发了某部分用户的好奇心、利用了一些用户的社交焦虑,填补了用户的情感空缺。
在一个对身边人懒得多说一句话,反而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发送删除着,用多少参和着“作”或者“自黑”的形式,展示自己内心的年代,有人玩的是游戏,有的人玩的是代入的角色后的感受、有人玩的是社交参与感。
玩同一款游戏,晒差不多的照片,迎赶话题热度,获得社交认同感,象征着丰富、与时俱进的生活情趣和天真。
同类原理火起来的,还有八一刷屏的军装H5照片、十二月的圣诞帽生成器,以及最近的网红“脏脏包”。
随着主流媒体的衰败,这种去中心化朋友圈营销的方式,在故意与无意间,创造了很多神话,炒红过受宠若惊的产品,也爆炒过老人家看不懂的新概念,比如:“中年油腻”、“丧”、“保温杯”、“佛系”。
你呢?手机里的老母亲,蛙儿子养得操心不?
THE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