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五渣”的美国大学申请术
先讲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国内的穷学生(我们叫他“学五渣”),想要报考国外一个大牛导师的研究生,因为这样能拿到全额奖学金。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平时也不太努力,GPA(平均成绩点数)不高,在国内读的大学也不算好,赢不过那些托福、GRE拿高分的人。经人指点后,他决定试试“套瓷”的方式。
申请国外大学不仅仅看成绩,也看你整体的学术思维,以及和老师的关系,因为未来老师需要靠你干活。国内学生对于所谓全额奖学金的理解有偏差——一个美国人对你无欲无求,出钱出力给你读书?不太可能。全额奖学金其实是全额助学金:助教费或助研费。美国正式的科研人员薪资很高,每年有5万~ 8万美元,而中国学生听话,要的钱又不多,值得多入手几个。
言归正传,这个学五渣想了一招:他发现这位国外大牛刚出版了一本学术书籍,想找点儿套瓷素材,哪怕提几个问题呢?无奈拿回来一看,密密麻麻,完全看不懂。
他灵机一动,去找自己化学系的主任:“主任,我最近想做点儿学术研究,在看这本书,其中有几个问题不懂,您能给我讲讲吗?”
化学系主任接过书,心里微微一颤,这小子可以啊,国际大牛最新著作。系主任那是经过大风大浪的,微微沉吟,轻描淡写:“好,我现在有课,你明天下午来吧。”
当晚回家,主任书房孤独的小台灯亮了一夜。
第二天见面,主任简单地讲了讲书的大意。为了表现出水平,说:“当然了,这本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学五渣全部认真记下来。干吗?准备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发出去啊!不过翻译也得要理解啊,他搞到凌晨三点,总算翻译完,发送,睡觉。
亲爱的××教授,我是一名来自中国的普通的化学系学生。我在阅读您的大作,觉得非常专业又有趣……(马屁,省略几百字)。下面我冒昧地提出自己一些非常不成熟的见解……(当然,都是照搬化学系主任的原话。)
第三天早上,学五渣收到了回复邮件。看来海外学术大牛也吃了一惊,大三学生有这个思想深度不容易。他以为自己是当代哈代遇到了拉马努金,立马回信,附上自己的一些观点。
又是一顿狂翻书、狂理解,总算差不多明白大牛在说什么,于是下午又去找化学系主任。
主任正坐在办公室里抽烟,看到他又夹着这本书来,心头微微得意——不明白我说的是啥吧。
学五渣坐定,掏出书放在桌上,一脸讨好,说:“主任啊,我看了您的指点,收益很大。我想了下,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不知道对不对……”
于是,你能想到的,他又把学术大牛的话说了一遍……
主任家书房孤独的小台灯又亮了一夜。
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直到他顺利申请上了这位海外大牛的研究生,同时也谢绝了国内导师的邀请。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三脚猫功夫,真的可以胜任未来的学术研究吗?
可以的,这位学五渣无意中使用了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联机学习,成为知识的路由器。在来回翻译信件,不断地把双方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话传播出去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地在这个细分领域有了深远的洞见。这些洞见配合专业知识,让他短期内实现了巨大飞跃。
不是自己找答案,而是用答案换答案。
1. 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2. 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3. 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4. 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这种学习方式之所以让人一开始不舒服,是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原来的学习方式。
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
过去一定要自己完全学通了,大彻大悟了才出来教别人。100分教5分的人,老师站着讲,学生“跪”着听;信息时代,往往是一个15分的人教5分的人,大家商量着来,偶尔学生还能教老师几招。
三种学习思路。
• 自学:自己找答案;
•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你是哪一种思路?可以看看自己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
• 遇到问题,苦思:“这可怎么办?”想一晚上不得;
• 遇到问题,找书:“哪里有答案?”开始通过网络、书来找资料;
• 遇到问题,找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我要准备些什么?”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联机社交学习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人类历史上三次最著名的知识大爆炸,都是跨界联机学习的直接成果。
——《跃迁》
有感:
把“怎么办”变成“谁会知道答案”!
想起《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的富爸爸,他没有学历却对一群高学历的职员呼来喝去,甚至职员们还挺怕他,富爸爸虽然没有学历,但是他有整合资源的能力,他把所有厉害的人全部集结在自己的公司,他不用去专门学习哪一项技能,能者多劳就好了,只需要雇佣能人,自己掌控好全局即可。
还有《终身学习》一书中提到的“YPO”,YPO成立于1950年,在全世界有超过两万名成员,几乎每个国际性大都市都设有分部,其中也包括上海和北京。湾区CEO联盟是区域性的组织,只在硅谷一带有影响;YPO则是世界性的,而且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YPO的筛选更为严格。虽然在每个国家的规定会有一些差异,但其筛选的严格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的“大头脑”组织。
YPO筛选成员的过程相当漫长,差不多有6-9个月时间。首先,你需要得到现有成员的推荐。接着,在通过三个人的面试之后,你还要参加一次他们举办的活动。然后,会有一个委员会对你进行又一轮的筛选,在此期间,你需要递交一份报告,说明你的加入会给组织和成员带来什么价值。最后,需要这个委员会全体成员一致赞成,你才能通过筛选。
筛选依据有一部分是硬性规定。比如年龄在50岁以下,所管理的公司业务规模要在几千万美元以上,申请时你一定要担任CEO等。所以,YPO里的绝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在35-50岁之间,而且是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精英。即使有少数人特别年轻,也通常都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在一些小的国家,精华就在当地的YPO里,例如有人认为菲律宾YPO的成员控制了全国经济的70%。虽然这个说法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间接说明了YPO成员的确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作者黄征宇在原文这样写到: 在我参加YPO之前,我很想知道这个平台究竟是怎么样的,到底适不适合我,能够给我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所以,我找人询问YPO的情况。其中有一个人的反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人事业成功,公司每年能有上亿美元的收入。经朋友介绍,我和他吃了几次饭,有一次他就提到了YPO。他一说,我顿时来了兴趣,马上问他:“我现在正申请加入YPO,但是我对这个组织还不了解,所以我想问问你,它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到底值不值得去参加?”
他当时的反应很奇怪。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突然安静下来,什么都不做,定定地看着我。我不明所以,感觉很奇怪,就问他怎么了。他也不回答,继续盯着我看。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一开口就让我很惊讶,他说YPO救了他的命。
据我了解,YPO是一个CEO的精英平台,大家互相帮助和交流经验,提高各自经营企业和自我管理能力。但是他说能救命,就很奇怪了。YPO又不是一家医院,怎么还能救命呢?
他缓和了一下情绪,开始讲起自己的经历。他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当时公司正处于上升期,花在工作上的精力越来越多,根本没什么时间去照顾太太和两个孩子。渐渐地,他就和他的家庭产生了隔阂,和他太太越来越疏远。
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回到家,他的太太突然很郑重地告诉他:“我们离婚吧。我要离开你。”他当时非常惊讶,因为他一直埋头于公司业务,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关系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而之前他的太太也没有表现出任何要离婚的先兆。
与此同时,公司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的合伙人挪用了公司的资金,在财务账目上动了手脚,做假账。紧接着,美国政府介入调查,准备查账。要知道一旦被政府查账,公司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公司有很多大客户,都是很注重口碑的,如果公司出了什么丑闻,这些大客户肯定不愿意继续合作下去了。那么,他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做起来的公司很可能就毁于一旦了。
一方面,美国法院一般会在离婚诉讼中把孩子的监护权判给女方,他的妻子有极大的可能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他。另一方面,公司出了那么大的纰漏,他一手带大的另一个“孩子”也将离开他。所以在同一时间段内,他遭受到了沉重的双重打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的状态都非常差,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情绪很低落,甚至想过要自杀。说到这里,我就很好奇地问他,最后是怎么从这个坏情绪里走出来的。他说,是他在YPO里的小组救了他。
YPO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说,其实成功的人,很难把自己遭受到的挫折和困难告诉别人。就算告诉了家里人,他们也不清楚公司是怎么运作的;心理医生也不成,因为他们没有管理公司的经验。但是在YPO的小组里,大家首先是公司的CEO,在经营企业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其次大家的年龄也不会小,都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所以,即便大家经历的事情不完全相同,但是很有可能这个人也曾经历过离婚,那个人在事业上也有过很大的挫折,还有人也遭受过合伙人的背叛,或者甚至公司也倒闭过。大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亲身经验,而不像家人和心理咨询师,对公司管理所带来的压力没有切身体会。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小圈子里大家都非常坦诚。在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之后,其他成员也分享了各自的经验。这些人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经历,但最终都走过来了,所以对他来说也非常有说服力。在这些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他最终走出了低谷,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这就是YPO救他一命这个说法的由来。
我听完之后,对YPO更加好奇了。这个组织究竟有什么样的能量,可以聚集这样一批人,还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后来,我在亲身进入YPO,有了自己的小组之后,才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在我通过筛选,顺利成为会员之后,我被安排到了一个9人规模的小组。绝大多数参与者会说,小组成员是他们在世界上最要好的朋友。因为大家都知道,你可以在自己的小组里说出在其他地方不能说的那些事情,小组的其他成员也都会守口如瓶。forum这个概念其实特别有名,比如哈佛商学院现在也会给校友提供这样的小组,其理念就来自YPO。
可能你的好朋友能够给予你充满义气的友情支持,你的家人能够给你温暖和陪伴,但是他们很少能在事业上直接给你实质性的帮助。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愿意把工作上的压力转嫁到他们身上,另外家人有时候又是最不适宜沟通的,因为很多事情说了会伤感情的。
你可以在小组里和其他成员讨论:父母年纪大了应该怎么办?孩子处于青春期该怎么管?和妻子(或者丈夫)之间有些矛盾该如何解决?财富如何管理?业务转型遇到阻碍该怎么办?濒临破产了要做些什么?或者年纪大了要怎么找接班人,等等。你可以分享任何问题,而且可以开诚布公毫无保留地说,不用担心任何东西会传出去,这些就是你在这个小组里的秘密。
我所在的小组加上我一共有9个人。有一位成员曾是上市公司Trulia的CEO,也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Trulia是一个房地产搜索引擎,上市之后市价超过30亿美元。还有一位成员是一家投资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公司2016年被评为硅谷最优秀的投资公司。另一位成员管理的是湾区第八大私有企业,每年收入20亿美元。小组其他成员里还有已经上市的医疗公司及生物公司的CEO。所以,小组里的每个人在自己的行业里都非常厉害。
我加入这个小组之后,发现这些人已经互相认识六七年了,早就成了很好的朋友。当时我一度很担心,作为一个新人闯进了他们的熟人圈子,会不会被排挤,会不会被接纳呢?而且,这些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我在他们之间算是最年轻的,我还在创业早期呢,他们会不会看不起我?我心里打着鼓。
YPO的模式和湾区CEO联盟的模式比较相似,频率是每月一次,每次也开4个小时。小组里会有一位主持人,由9个人中的一个担任。从工作角度来看,这位主持人有点像湾区CEO联盟的协调员,只不过是小组成员,每个月四小时的会面都由他来主持。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大家为了欢迎我这个新成员,都分享了一件自己近期比较有感触的事情。具体内容不能向外界透露,因为大家都签了保密协议。我也非常尊重这样的规则,因此我只能单纯谈谈感受。
小组交流的整个过程比之前在湾区CEO联盟的时候还令人吃惊,我们的谈话相当深入,就像已经有几十年的交情,彼此高度信任,无话不谈。要想平日里能听到这些成功人士说出这些话,我觉得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
对他们来说,我是一个陌生人、一个闯入者。在此之前,我和他们素不相识,但他们居然都能在我面前吐露心声,可以说极为坦诚了。在大家的感召下,我也逐渐放开了,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我记得我当时说:“我之前离开母亲回中国创业,这次回美国,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想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她。其实,我现在是挺内疚的,虽然她是我母亲,但是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和她一起生活了。而且她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好好地照顾她。”
其实这样的话通常我只会和最好的朋友说,甚至放在心里不说,但我居然讲出来了,所以我觉得我已经做到了坦诚。但是没想到其他人讲的时候更加坦诚,已经快到露骨的地步了。我听后感到非常震惊,他们真的是把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都翻出来了。
其实说到底,一个人即使再成功,他也是一个个体。普通人会遇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他都会遇到。但当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同时,他往往越来越不敢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害怕自己辛苦塑造的成功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能有机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自我表露,做回真实的自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湾区CEO联盟的做法是借鉴了YPO的,但是我觉得YPO成员的层次高出许多,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更为丰富。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总是有局限的,但如果有一个和你一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大头脑”,那真的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YPO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世界性的社交网络。因为在各个国际化大城市都有分部,所以只要你是YPO的会员,去任何一个这样的城市都可以和当地的YPO取得联络。而且大家之前都签过保密协议,所以成员之间随便说什么都可以,大家不会把什么信息藏着掖着,所以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平时无法接触到的信息。YPO和湾区CEO联盟还有个不一样的地方。YPO筛选和吸纳了各行各业最好的CEO,所以会碰到各式各样很有趣的人,产生更加多元的价值观碰撞。这些人在YPO里会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你可以参加并学习各种你想学的东西。
我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你如果对健康感兴趣,在YPO里有一个专门的群体,他们会针对这类话题请一些最有名的健康大师,然后在夏威夷组织一个为期三天的会议,你就可以跑去跟这些世界知名的健康大师学习。又比如说,你对拉丁美洲房地产投资感兴趣,你会在YPO里找到拉丁美洲房地产的小圈子,他们会在美国的迈阿密组织几天的活动,有志之士都可以参加。还有,如果你对收集古董车感兴趣,美国最有名的古董车展览里有一个YPO成员聚会,在这三五天时间里,你除了参观车展,还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特别活动。
这些活动信息都会不定期地在YPO的官网上发布。我们可以想象,这是多么丰富的资源啊!“大头脑”不只是一个概念,还是一个现实的手段。我不仅可以和一个9人团队组成“大头脑”,还可以和YPO在全球的两万多成员建立联系,这就相当于拥有一个世界级的“大头脑”,其中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和普通的私人俱乐部相比,意义完全不同。
除了YPO和湾区CEO联盟,美国还有许多
不同的“大头脑”组织。有一个叫“企业家组织”(Entrepreneur Organization,简称EO),很多人也称之为“小YPO”,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创业者或者中小型企业的CEO。
几乎所有“大头脑”都有一个小组模式,EO也有,大同小异。EO聚集了很多刚刚创业的人和起步初期的企业家,并且为他们提供帮助。创业者都是很孤单的,因为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往往只有你一个人,或者只有你和你的合伙人,两个人吃着方便面,在条件简陋的地方埋头苦干。这期间各种困难和问题可谓接踵而至,比如钱从哪里来,客户从哪里来,产品做不出来怎么办,与合伙人之间出问题了该怎么解决,等等,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EO这个平台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虽然,我现在每天仍旧会面对很多问题,受到相当多的挑战。但是我已经知道,有一批人在支持我,而且可以定期分享经验,给我提供参考和帮助。这些人不仅是我的导师,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我的朋友,能够在事业、生活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和我产生深刻共鸣。
第4节 一人行快,众人行远
参加了这些“大头脑”的各种活动之后,我从中发掘了几点共性,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大头脑”优秀与否的标准,也可以为组建属于自己的“大头脑”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条,保密性。
不论是YPO还是湾区CEO联盟,小组成员间的所有交谈内容都仅限于每月那四个小时和那个空间里,出了这个范围,大家都要对此保持缄默。保密是这个模式得以延续的必要基础。
毫无疑问,大家来寻求事业支持的时候,为了尽可能地解决问题,那就不得不一五一十地说个明白。事业上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就是大家都不愿意透露的企业现状,例如目前亏了多少、CEO内心的焦虑、企业的前景问题,等等,而这些内容是在面对自己的董事会时都不会说的。因为这不是和别人报喜啊,你提出来的全都是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被其他人传播出去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效果吧,所以保密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条,没有建议,只有经验。
面对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对成功人士说:“我来教你怎么做。”他的第一反应是回避和反抗。所以,在“大头脑”里,大家不会采用“我教你怎么做”的表达方式,讲的更多的是“我过去有一些经验,想分享一下”。
比方小组里有个人说:“我的公司做得很好,但是这个市场有限,可能三年之内,就要被一个大公司吞并了。”他很清楚,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只是个功能性产品,而不是一个平台,那么平台竞争者很容易就能学习借鉴并融合到自己的服务里去。由于他的公司成长得很快,他预计平台公司在三年内就会注意到他,然后把这种功能添加进去。所以他知道,自己的公司成长得越快,越容易被别人注意到。所以他很焦虑,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自己又该做些什么。
另一个成员说他之前有一家公司,当时成长速度也很快,只不过当时同一领域有一个规模是他十倍的竞争对手。所以从一开始,双方就进行了一些互动,他尝试了解对方是不是有意愿收购他的公司。后来他就把公司卖给了对方,顺利退出这个市场。所以他认为,在一开始不妨和同领域的竞争对手建立联系,那样会更有可能在日后达成一些合作关系。
又有一个成员说:“我之前有个公司,发展得很快,但是与此同时,我已经看到瓶颈了,一个功能性产品的市场往往是有限的。然后,我计划利用现有的资源,跨到相似的市场里,在两三年之后打造成一个自己的小平台。”
然后大家就开始表达不同的观点。其实并不需要评价这些观点的对错,只需要让各人陈述各自的经历和做法就可以了。相比于口头上的建议,这些已经付诸实施的案例有着更高的参考价值。我们会从这些人的经验里得到很多启发,意识到原来还有很多选择的余地。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如果一开始就和竞争对手尤其是平台建立联系,可能会过早地暴露自己的产品优势。但是很多时候,“以为自己低调就会没人知道”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发展得好,无论如何都会进入别人的“雷达侦测”范围。与其这样,倒不如主动尝试获取一些接触机会,给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当这位小组成员被问到怎样和大平台的人进行接触的时候,他说:“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行业组织,我参加了一些相关的演讲,这些大公司也会参加,大家就认识了,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关系,他们也知道有我这个人。”
此外,大家还会谈到很多问题,如夫妻矛盾、子女问题、人生规划、自我提升、身体健康,等等,每个人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烦恼和困惑,而这么多困惑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很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大头脑”就能提供很好的平台,让这些话题得到
有一家公司,当时成长速度也很快,只不过当时同一领域有一个规模是他十倍的竞争对手。所以从一开始,双方就进行了一些互动,他尝试了解对方是不是有意愿收购他的公司。后来他就把公司卖给了对方,顺利退出这个市场。所以他认为,在一开始不妨和同领域的竞争对手建立联系,那样会更有可能在日后达成一些合作关系。
又有一个成员说:“我之前有个公司,发展得很快,但是与此同时,我已经看到瓶颈了,一个功能性产品的市场往往是有限的。然后,我计划利用现有的资源,跨到相似的市场里,在两三年之后打造成一个自己的小平台。”
然后大家就开始表达不同的观点。其实并不需要评价这些观点的对错,只需要让各人陈述各自的经历和做法就可以了。相比于口头上的建议,这些已经付诸实施的案例有着更高的参考价值。我们会从这些人的经验里得到很多启发,意识到原来还有很多选择的余地。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如果一开始就和竞争对手尤其是平台建立联系,可能会过早地暴露自己的产品优势。但是很多时候,“以为自己低调就会没人知道”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发展得好,无论如何都会进入别人的“雷达侦测”范围。与其这样,倒不如主动尝试获取一些接触机会,给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当这位小组成员被问到怎样和大平台的人进行接触的时候,他说:“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行业组织,我参加了一些相关的演讲,这些大公司也会参加,大家就认识了,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关系,他们也知道有我这个人。”
此外,大家还会谈到很多问题,如夫妻矛盾、子女问题、人生规划、自我提升、身体健康,等等,每个人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烦恼和困惑,而这么多困惑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很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大头脑”就能提供很好的平台,让这些话题得到系统化的讨论。小组也可以请一些导师,帮助成员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其实,不管是久经沙场的成功人士,还是初出茅庐的小“菜鸟”,每个人所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都是自己。虽然很多过来人的经验并不能对我们产生实质性的帮助,但很大程度上是能提供启发的。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大头脑”,然后互相帮助。
也许有人会觉得,“大头脑”只是针对优秀的人。优秀的人聚在一起会更加优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但其实,这是两码事。
首先,不论什么时代,和优秀的人交往并不仅仅来自他们精英的身份,更是源于他们对于优秀的追求。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群人,一群和我们有一样的目标、都想要不断成长、彼此可以互相帮助的人。有个说法叫:两个人交换彼此的苹果,还是两个苹果;可如果交换两种思想,就不只是两种思想了。
我们假设每个人的成功概率都差不多,一群人的成功概率不能说是直接累加的,但的确能让每个人成功的概率得到提升。所以,“协同作战”反而是跳出现在圈子的最佳方式。
所以,尝试接触“大头脑”,甚至建立自己的“大头脑”,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段非有点长,但也确实经典。每次读起来都是震撼的不行。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够拥有这样的一个组织!同时再次说明了“联机”。成功不是一个人的苦哈哈,是头脑风暴,是优秀的人相互分享经验,然后揣摩学习并实践。
以前觉得学习这条路是孤独的,因为身边没有和我同频的,有人喜欢听我说话但未必要成为我。现在我明白了,学习这条路并不孤独,是自己能力不够所以没有找到合适的圈子。像跑步,什么配速的选手找什么样的队友,高手偶尔也会和小白慢跑,但那只是偶尔。或者小白有可以吸引高手的东西作为交换,那高手也愿意陪跑。作为一个曾经被陪跑和陪别人跑的我,一路走来真是感激不尽,感谢高手陪跑,感谢小白仰慕,哪一种都是幸福的甜蜜剂。
对,“交换”!这是个关键词,结硬寨打呆仗,积攒自己的法宝留着和大神交换,但绝不是攒多了再换,那样太晚了,攒1换1.1,再用1.1换1.2,实现一个指数型的跃迁。像过去倒卖房子的,经过不断的倒卖拆借最后实现了人生质变!这个形容简直不要太恰当。
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性格开朗,与人健谈,今天才知道原来不是。我虽然可以聊,但99%都是懒得聊,还有的就是不会聊,人家说的我听不懂。以为闭门造车叫做专注,以为活在自己的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原来我错了。我失去了“联机”的机会,一个人擦不出思想的火花,有时候你学了很久无意间听到了一句话,马上醍醐灌顶,于是你开始弯道超车,只是下次弯道在哪里,谁会告诉你在哪里拐弯,还不知道……
在这个知识和人都泛滥的时代,想找出与自己同频的真是不容易。不喜欢无效社交,比我厉害的怕打扰麻烦人家,没我厉害的觉得打扰麻烦我。小凯说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麻烦那就断道了。婷姐做到了,她喜欢麻烦别人带她跑步,也喜欢麻烦自己带别人跑步。而我,灵魂只能独行。事实证明~一群人才能跑的更远。婷姐她“联机”了各路神仙,(其中也不乏妖魔鬼怪)所以她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跃迁,她整合了最有力的资源,成就了一套自己的训练体系,而“国家队”就相当于她的“大头脑”“财富团”,果然婷姐是最睿智的,奈何自认为有点小聪明的我,看了书才发现她这一大优点哈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自我感觉良好,虽然很多人对很多人都是不屑一顾吧哈哈,多看别人优点,取长补短。
我该和谁“联机”呢?身边觉得搭嘎的人少之甚少,成长会的觉得太高能,大家都挺忙的,聊天觉得好尴尬,毕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素未谋面靠着有那么一点点的兴趣爱好,很难沟通下去。为什么呢?因为彼此的方法未必彼此就想借鉴。有个同学特别热情,给我语音分享冥想的好处,长篇大论,搞得我都没有耐心去听。那一刻我体会到了“言简意赅”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说话会尽量打字,尽量精简,减少废话,不给别人添麻烦。
这个复杂的社会,不知道有没有给我留一席之地,江湖险恶勾心斗角,虾米哥说我如果去单位工作恐怕不能生存,搞得我好害怕啊。我像一个采蘑菇的小姑娘,自产自销,突然有一天好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突然想和种白菜的种玉米的种菠萝的联机,学习更多的技巧,梦想能嫁接出菠萝味的白菜哈哈。(我哪来那么多奇思妙想)
打破旧有思维,圈层突破!
多出去走走,少原地推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