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里的高加林是一个活得很清醒的男人,他的身上体现出了新时代年轻人的觉醒,只不过这种觉醒方式似乎带着某种程度的冷血。如他在与刘巧珍接吻后,他想:“这样一想,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后悔 ”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就亲了一个女孩子”······后来去城里当了通讯干事后,意识到人生迎来了新转变,与城里同学黄亚萍旧情复燃,仔细斟酌,高加林选择抛弃陈巧珍。他的冷静让人不寒而栗,这是一个为自己理想人生能够步步为营,小心筹划的男人。这种冷酷是无情的,尽可以去批评他,可转念一想,高加林其实也很可怜。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21656/2035075c0f2f86c8.jpg)
故事发生在1980年前后,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农村有志青年逃离农村,企图进入城市闯出一片天天地。可现实是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城市一时半会根本无法接纳高加林这样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
再结合高加林的经历来看:民办教师的职位因为大队书记以权谋私被撤掉···一心想实现理想抱负的高加林遭到了现实的强烈打击。
彼时高加林对权势是无比地恨。但让人思考的是:他反抗的方式不是直面大队书记,而是写出一封求告信给时任副师长,退伍后局劳动局长的叔叔。后来他又因为叔叔的关系去县委大院做通讯干事,谋得他心中的体面工作···
也就是说,看似因为理想而做出反抗的高加林其实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既是现实权势的受害者,又是权势的利用者。故事最后高加林被举报凭关系入职,被撤消职位,重新回到农村。刘巧珍已结婚育有一子,他却什么也没有······
高加林利用权势获得理想工作,最后又因为权势失去工作。从始至终,高加林不过是现实这张大蛛网里的一只猎物。
这样一想,面对冷酷无情、现实的高加林,让人难生恨意,就像作者路遥曾经为凝结着自己人生经验的高加林辩护过说:“像我这样出身卑微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走错一步或者错过一次机会,就可能一钱不值地被黄土埋盖;要么,就可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浪场中成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
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相比较,似乎路遥又在传递着另一种人生态度。
孙少平是极具理想主义的人。哥哥孙少安让他跟自己去砖厂上班,他拒绝了,选择自己独身去闯荡。处在跟高加林一样的时代,孙少平也受到了现实的种种不平等对待。不同的是,无论是自己的出身,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还是现实生活的困境,他都 看作是个体奋斗与自我完善所必须经历的严酷考验。他将困难和个人困境都内化为忍耐、吃苦耐劳、自我牺牲。最后孙少平在遭受恋人田晓霞的牺牲,为救工友而身受重伤 、面部尽毁等困难时,并没有被打垮,反而从医院走出,重回矿山,迎接新的生活和未来的挑战。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21656/1ffbc2c692534f66.jpg)
由此可见,高加林与孙少平两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从路遥安排的结局来看:高加林重回农村的悲剧与孙少平重新燃起新希望,路遥似乎在向读者转递某种对人生选择的理解:广大男性更应该向孙少平一样面对人生。
虽是如此,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去批判高加林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每个人都可以因为种种缘由作出不同的选择,每种选择都有值得被理解的合理性。我们要做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态度,最后再做到,无悔无怨。
总结以上,在这两部书对比阅读中,让我开始关注男性奋斗的心路历程(以往都是从个人经验出发,思考女性在现实中的艰难处境),并对社会各类男性的奋斗姿态有了更包容的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1421656/1a96909cb3d1e9e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