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奇侠游记
曾经的大院and大院的曾经

曾经的大院and大院的曾经

作者: 徐军xujun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16:19 被阅读2235次

        几年前,《北京晚报》陆续刊登了一些关于大院的回忆。大院,通常是指包含家属区宿舍的部队营院,且似乎在各地都差不多如此指代。那段时间,《北京晚报》上,当年总后大院、军委装甲兵大院、军委炮兵大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等大院的孩子纷纷撰文,甚至还有当年年轻干部的文字。

        有关大院的回忆还见诸一些影视剧…… 这些作品中的许多内容或情节是那么似曾相识,动不动会让俺会心一笑。然而,这些关于大院的回忆似乎集中于京城,而俺相信其他各地大院里同样也会有快乐的玩耍游戏、淘气的“上房揭瓦”……俺更相信其他各地大院里曾经有过与京城大院不同的趣闻轶事和“疯玩傻淘”。所谓“欢乐的大院院院相似,不同的大院个个不同”,杭州大院的曾经就与众不同。

        1.曾经“兵分三地”

        曾经的浙江省军区司政后三部各自独立成院,并非像而今位于南山路万松岭另一侧原通信站位置上新建的办公所在。

        曾经的后勤部位于五福弄,儿时逢年过节时偶尔去过,老爷子的老乡、战友Y叔叔在运输处工作。不过,每次去都会有些郁闷,因为Y家老大与俺同届,然品学兼优,相形之下,俺无一不见绌!至于后勤部为何设置于此,有传是因距铁路较近,以利于后勤保障。

        印象中,出司令部大院万松岭小门, 翻越万松岭也可抵达后勤部。Y家老大有一次奉命,携其父手绘交通图,独由此径前来邀俺全家吃饺子。俺家也曾顺此路线去过Y叔叔家。后来与俺杭四中及军医大学均同学的S同学家虽也是后勤部运输处的,但俺再未曾去过五福弄。有关后勤部所在的五福弄地理信息不多,有称是因古人所追求的五种幸福,即《尚书》中说的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等五福而取的吉祥路名。也有称五福是吴府谐音,而吴府则为南宋宪圣慈烈吴太后府宅。根据老地图所标,后勤部所在也可能是清代闽浙总督行台旧址,日伪时期此处曾为鬼子军营。至于后勤部办公与宿舍的分布,俺委实不清楚。

        曾经的政治部位于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对面,儿时只是路过,对其内景物一概不知。不过,而今这个地方却已营门大开。G20 之后不久的“浙江在线”图片新闻报道,“造福于民,浙江省军区建国防主题公园”。而这个免费开放的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即为政治部大院旧址。

        想来,这个大院也曾是不少同学儿时的乐园,篮球场、礼堂、食堂、池塘等等一定也吸引过他(她)们……只是,与也在南山路上的司令部大院办公、住宅同院不同,政治部大院的同学对大院的记忆可能是“点-线-点”。据政治部的同学说,当年政治部院子内唯一住家是主任小院,宿舍院则零散在政治部院外的原南山路91 号、钱王祠等周边。当然,也据政治部的同学说,南山路91 号内有一小门可“曲径通院”,去食堂买饭打菜可由此捷“线”。也由此,政治部院子或原南山路91 号的另一端与西湖湖岸仅一墙或一竹篱笆之遥。

        而今,这个也位于南山路上、与风景区合为一体的大院已没了岗哨,近西湖边的院墙也拆得只剩下了可数的几块墙砖。比较具有年代特征的遗迹是一个防空洞残痕。上个世纪70年代,几乎每个大院都有防空洞,若要说大院孩子曾经玩耍经历,惊人相似之一必与防空洞有关。那时的大院孩子,哪个没钻防空洞?曾听到的故事是,京城军委装甲兵大院某孩子奉命给在隔壁301医院住院的奶奶送饭,图近钻交通与两个大院之间的防空洞,结果迷路……不过,政治部旧址的这一防空洞历史却早于“深挖洞”时期,有所配的一段连带大院起源的文字说明为证。第一次听说这段文字是在G20 召开在即的南山路亮灯之夜,即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尚未正式开放时,有政治部的同学“趁夜晚出奇兵突破拥挤, 猛穿插巧迂回过涌金门”,深入熟悉的政治部大院,结果,草木凋零,院墙残落,景物皆非……当然,防空洞依稀, 且发现有一碑文,大致文字为此地曾为蒋经国青年军军部,防空洞为当年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避鬼子空袭而建云云。对于此段说明文字,俺一直略存小小质疑,而前一段时间的雨中亲眼所见,则果然发现文字实在忒low了……

        一是“最早”一定错了!二是文字前后顺序显然也未按照时间前后排列!三是关于蒋经国青年军军部的描述欠妥。众所周知,建丰1925年赴苏联,直至1937年尼古拉同志才回国,而青年军成立则在抗战后期了。同时,在抗战的较长一段时期,杭州处于“沦陷“状态。另外,青年军似也没有啥军部一说!整理有关资料如下:

        1944年,蒋介石提出“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号召知识青年参军,并成立“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青年军由此而来。蒋经国1944年10月参与了其父发起的10万青年从军运动,任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将)。1944年12月青年军成立初期,师编制序列为201师至209师。日寇投降后,1945年10月,蒋介石最初将208师、209师合编为三十一军,由黄维任军长,开到杭州集中(1946年9月撤消番号);204师、205师合编为第六军,开到粤汉路护路;202师、203师合编为第九军,开到沪宁路护路。至1948年,上述各军又陆续整编恢复了师建制。所以,能查到的青年军与杭州的关联资料是,合编为第三十一军的青年军208、209师曾到过杭州,但第三十一军不久即撤销番号。由此推测,此处或曾短暂为黄维第三十一军军部?

        关于黄维,最早知道此人是在有关淮海战役的小说中,后来是在1975 年最后一批特赦战犯名单内,再后来则是因黄济人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当然,《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某广东文昌籍战犯的“第一组先死(洗),第一组死(洗)了第二组死(洗)……”。从黄维被俘后在功德林中的行为,甚或“永动机”研究中,很难看出他曾宣传过共产主义,后由方志敏介绍成为与陈赓同为黄埔一期生的革命历史。1990 年初,黄维病故后不久,俺曾为其夫人(为1976 年杭州人氏蔡若曙亡故后所再娶)诊疗过,其夫人曾给俺一张黄维竖版名片,名片上本应头衔之处,为简单的“培我江西”四字。后面两字儿因其籍贯江西贵溪,而“培我”的由来呢? 黄维原字悟我,但后改为培我。原因嘛,同是陈诚土木系、在功德林同为一个学习小组且任小组长的邱行湘曾会上揭发:黄维本来字悟我,一次蒋介石给黄维一张自己的照片,在背后题字落款时错写成了“培我弟惠存”,黄维就此改称培我。邱行湘由此挤兑黄维“连自己祖上起的名字都可以随便改的人,有什么资格谈气节”。当然,真实的情况是1938 年淞沪抗战后,黄维升任第十八军军长,奉令率部转到皖南山区,在赴江西途中受蒋介石召见,蒋介石送他一张自己的照片留念,并将黄维的字“悟我”改为“培我”……

        当然,由于网上资料有限,上述推测依据不足。而该院也很有可能为政治部同学的父亲所言, 是国民党伞兵部队军营所在。

        政治部院子的曾经,不甚清晰。 对于说不太清楚的历史,该如何表明?有些困惑……但一定不能出现“误”、“贻”感。所以,对于明显漏洞百出的老防空洞旁说明文字,应该修正的地方至少有三:“最早”到底为啥营区需进一步考证;抗战初期(即杭州沦陷前),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要员可能在此防日寇空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青年军某部,而非军部曾驻扎于此(可能性最大的是已改编为三十一军的黄维部)……

        雨中午后的第一次探访,还发现政治部大院已将曾礼堂、食堂改建为省军区军史陈列馆(边上还有一个啥馆),只是大门紧闭,有待正式开放……

        俺对政治部的宿舍院也同样知之甚少。除了原二六文工团宿舍那个院子,以及一张网上误标注为北山路实质为南山路的老照片中隐约背景中的那个院子外,其他政治部宿舍院均无踏入的历史。前者是孩提时曾在隔壁儿童公园玩耍眩晕后呕吐的所在;后者是初中同桌同学的家,印象似为保卫处或群工处宿舍。原钱王祠1 号则是当年有一段时间想进入而却无勇气的所在,每每经过,唯抬望其二楼临街的窗扉而无它。这些院子后来均消失了,取代原钱王祠1 号等宿舍院的是赤刮拉新的朱墙历史景点。而政治部院墙大门两边,包括原南山路91 号院,在多年以前曾酒吧、咖啡馆、餐饮林立,八一五星下的大门,除了站岗的哨兵,还有就是不协调地被繁华所包围……至于政治部大院靠近绿杨新村处,可能早年就是“闹猛“的。据说,绿杨新村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三青团下属的青年娱乐场所……不知所传真伪。

        曾经的司令部大院也在南山路上,现如今已醒目地挂着其他名号的牌子了。俺对这个大院则明显熟悉多了!因此,这一大院则是俺足以重“键”所在。俺就根据俺所归纳的特点逐一“键”之吧!

        2.曾经的大院之门

        先说说司令部大院曾经的门吧!

        司令部大院的大门开在南山路上,其朝向很难描述,不太像京城复兴路上部队大院的院门正南北向,方位清晰。而新建的办公所在虽与西子宾馆(汪庄)隔湖斜对,但大门也同样并非正南北向。似乎杭州某些机构的院子大门也如此。据说,杭州院落的朝向有讲头,坐北朝南属皇帝或菩萨居住之处,清吟街上晚清王文韶大学士府是个特例。

        司令部大院还有三个小门,一个开在铁冶路上,一个开在万松岭的半坡上,一个开在四宜路口。

        铁冶路上最早的门岗位置在汽车队小门附近,而铁冶路12 号、8 号、18 号等宿舍院便“排斥”在了警卫范围之外,倘若从铁冶路12 号院子内穿行, 便可绕过这一门岗。而门岗外的铁冶路各院子的另一侧便是一个下坡。记得铁冶路12 号所对处曾有一下坡小路,坡下便是一片农田, 种植有六谷(玉米)、芋艿等。六谷须、芋艿叶是当年上学或放学偶尔行走此道时的玩物。这条小路是通往清波门的捷径。不过,这一黄土小路十分简陋,但经常会看见一位老大爷用扫帚清扫或是铲土维修。这位老大爷好像是铁冶路12 号某家的家属。记得大院里有大人曾对此由衷夸奖,称修桥铺路乃积德行善之举。铁冶路8 号对面曾经是一个简陋的玻璃厂,旁边的山坡上是一片因倾倒生产垃圾而形成的红色废土堆。不过,这一废土堆中也有一些孩子们的宝藏。记得曾与同学一起在其中刨挖不止,不亦乐乎。宝藏是圆形的凸面玻璃,洗干净后,在阳光之下聚焦,未几,其下的树叶、纸张便会冒烟、燃烧……除了固定目标之外,也会移动之,保持聚焦,对准蚂蚁等。物理光学中的凸透镜聚焦原理就这样打小无师自通了。

        司令部还有一个小门开在万松岭的半坡上,往来行人不多,有时往南山大队、反修中学或凤凰山等处出行时会出入于此。如果要往反修中学方向走,此门有点儿绕远,所以,直接翻越低矮的院墙不失为一“合理”选择。记得“戴帽”初一在万松岭劳动时来回走过的次数多些,还有就是参观杭州卷烟厂回来时走过这一小门。杭州卷烟厂曾为反修中学的学工劳动所在,可惜俺们这届没有机会了,而兄长们估计那段时间基本会假此小门“上下班”。杭州卷烟厂之所以位于司令部大院与后勤部大院之间,容俺大胆地猜测一下,这恐因曾为军队所属的缘故。该厂所在曾为一庵,新中国成立之初,35 名军人在此生产“红星” 香烟,日产量4 箱,供驻军消耗……仔细想来,这个位于万松岭的小门此前可能也“显赫”过,因为印象中当年的办公大楼正对此门处有数十个有宽大踏步档和双开的办公楼大门,两侧还各种一棵常绿橘树,虽茂盛,但很少见到果实。关于这一可能性,似还有其他“佐证“。在网上,有一张1956年原浙江军区党委班子成员合影的照片,其中能辨认出的有时任司令员钱钧中将、副司令员梁金华少将等。这一照片的背景与前述办公楼门相似度较高。这一小门外的马路对面有一小楼,也属司令部宿舍。而这小门内的院墙旁,当年是一片桃林,初夏时分,口中咀嚼的小毛桃来自于此。

        司令部最后一个小门是在大致与万松岭相反方向的四宜路口,该小门确确实实很小,窄而低矮,哨兵站岗处是在其内侧邻近警卫连某一宿舍的小门口。这一小门平时行走更少,除了偶尔到清波街购物或是“发兴”……

        3.大院曾经的院墙

        再说说司令部大院曾经的院墙。

        当年大院的院墙似乎并不完整,除了沿南山路南侧拐角起,顺着万松岭蜿蜒了一段低矮的院墙,以及南山路另一端的大礼堂、汽车队等处有与外界清晰的分隔,这个倚山就势的大院曾经似乎无清晰的院墙概念。大院办公大楼再往上的山坡高处,一些首长小院的另一侧围墙估计是大院与外界相隔的分界线,但还有一些荒野山坡,如果爬上去,似乎可以无阻隔地走出大院外。儿时曾与淘伴们一起沿着人防坑道一侧靠近万松岭的山坡向上去采撷野果,其中曾经过一处基层部队营房,再向上,则野草丛生,人迹罕至,众人皆胆小,遂原路返回……也有同学曾在此区域捡拾到碗底碎瓷,记得有青花色文字,似很有古感……而今想来,这一大致地理环境可能为古杭州城墙所在。也曾试图与淘伴们一起山中穿越,但未行多远,就被挖人防坑道的战士呵斥终止。

        而铁冶路的另一侧修筑围墙大约是在省外贸厅等单位在铁冶路山坡下建筑了宿舍后,围墙之下为陡壁。由此,铁冶路12 号所对的山坡小路不复存在,铁冶路门岗的位置也移到了铁冶路近清波街处。而铁冶路山坡上各院子如何再与外界阻隔,俺真的记不清楚了。

        司令部的院墙十几年前也曾未能免俗,在原管理处、政治处和门诊部的L形楼以及大食堂附近的院墙处,也不乏过红泥砂锅等餐饮招牌。

        4.大院曾经的院中院

        其实,俺清楚,即便是如此描述司令部大院的院门、院墙,也还是会让大家不明就里。确实如此,相比于京城复兴路上的部队大院,这一南山路上的司令部大院不仅方位不清晰,且形状也颇不规则。目前百度地图上那片缺少地理标记的区域更看不出其俯瞰形状。所以,俺还是接着说它的特点吧!

        司令部大院与政治部院子不同之处是,前者院内不仅有办公所在,而且还有首长小院、宿舍院。这一点,与京城复兴路上诸大院办公、生活一体的风格有点儿相似。但京城大院办公区域、生活区域划分清晰、规整,且院墙之内买菜、购物、浴室等基本生活服务和操场、礼堂等体育娱乐设施齐全,俨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最典型的是原总后大院,基本按照苏军某机构的图纸所设计。同时,自公主坟起,由东向西,复兴路南侧一字儿排开的空军大院、海军大院、军委通信兵大院、总后大院、军委炮兵大院、军委装甲兵大院等等的院内环境和设施也都“各院有各院的高招儿”。例如,俺相对熟悉的装甲兵大院,院内不仅绿化甚好,具有园林式营院美誉,还有露天游泳池,俺家儿子小时候即在此学会游泳,每日下午、晚上两场,一个夏天下来,基本只剩双手掌、双脚掌以及泳裤遮挡处肤色如旧。而海军大院及总后大院则为室内游泳馆(总后游泳馆在总后大院南门对面的后勤学院内)。即便是按顺序再向西贴近五棵松的解放军总医院,大院规模虽小些,但也同样有过游泳池。只是后来住房紧张,早早地就将泳池填了,盖了宿舍楼……还有就是不少京城大院的教育设施也在大院院墙内,最牛的是空军大院,除了有至今依旧以艺术表演出名且孩子家长趋之若鹜的蓝天幼儿园外,还有小学初中兼备的育鸿学校。俺家儿子就在育鸿学校完成了他的初中学业。而当年浙江省军区许多类似的设施则散落在大院之外,例如:军人理发室在南山路的绿楼,军人浴室在劳动路,幼儿园在汪庄,子弟小学则是位于玉皇山脚下阔石板路的西湖小学(即俺中学母校的前身)……当年的西湖小学是为数不多的军队子弟学校,团的级别。

        游泳池呢?这个……确实没有!不过,对于俺们而言,当年暑假,一辆“解放”牌军车呼啦啦地开到位于钱塘江大桥附近的游泳场,换上侧开口的三角游泳裤, 这也就齐活儿了。所以,若论当时浙江省军区办公生活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散。司政后三部散在三处,即便是各类设施相对齐全的司令部大院,也同样体现着散的特点。但是,恰恰是这个“散”,使其具备了某些可圈可点之处,足以“抗衡”京城各军兵种机关大院。

        首先是首长小院。印象中当年司令部大院内副参谋长以上基本为独院别墅。铁冶路1号略特殊些,记忆中先是H 姓副参谋长与两位办公室领导三家合住, 后来,两位办公室领导家(也是俺两位小学同班同学家)搬离,这幢别墅楼宽大露台也就少了许多游戏。即便副参谋长家独住了,但与俺家居住的保健路5号之间却没有围墙。当年这样的独门小院、洋楼别墅散布在司令部大院,相对密集的是保健路以及顺保健路4 号高大围墙左拐、没有路名的石土坡道向上区域。而且,在大院外,也有这样的别墅小院。大院大门对面,斜穿南山路后的学士桥,当年曾有副司令员和具有少将军衔的副参谋长小院。而在京城大院(以装甲兵大院为例),当年正师职干部可能只为四居室的单元房,一些开国少将们住的也只是“联排”,再细究的话,即便是独门小院,其院落面积、楼房结构、花园配套等似乎也不及杭州。当然,当年司令部最牛的“小院”是保健路4 号,不仅占地面积大,就连围墙都比当年大院万松岭侧的院墙气派许多,更不用说其内的建筑设施了。这个小院在1971 年之前归省交际处管辖,曾经警卫是空军,神秘之处在于其为副统帅“行宫”…… 此地在俺及同伴们眼里彻底失去神秘是在“九一三”事件后的几年,这一“小院”曾驻扎过在山上修建人防坑道的连队,尤其是在这一连队撤离后无人居住也无人管理的那段时间,开启的“小院”大门可自由出入。

        其次是宿舍院。当年司令部大院的各处宿舍基本也以院子散在,作训处、通信处、机要处、办公室、军务动员处、管理处等处干部宿舍基本集中,并各自有院落。例如,保健路5 号为机要处宿舍,铁冶路2 号为办公室宿舍。各处的宿舍除了部分为平房之外,有不少是楼房,机要处宿舍为二层共4个单元的新建楼房,基本为一个单元两家合住。而铁冶路2号则是洋楼加围墙,边有平房的院子。这两个院子俺都住过,先是在铁冶路2号,时间短暂,且年龄幼小,有零星记忆的是傻淘地在小楼的一间房间里的,棕绷床上跳啊跳啊,一不留神额骨头撞在桌子角上,血流如注,幸而被通信员小潘叔叔抱着飞奔至门诊部缝了几针。对铁冶路2号记忆比较深的原因,还在于小学周三、周六下午的学习小组在此院。这个小院从建筑结构来看,过去也应是别墅院,除了二层小洋楼外,大门右侧是数间平房。第一间平房当年住着两位女兵,估计应该是打字员。某年夏天,俺与另外几位同学在某单身干部的“教唆”下收集了一大堆青虫置于这一平房门前,至今还记得两位女兵开门后见到门口蠕动的活物张皇失措的样子……小洋楼后也有几间平房,其中有一间是锅炉房。如此配置,隐约彰显昔日的豪华。如此小洋楼作为普通干部分而住之,当年比较多见。而在京城大院,这类级别的干部家基本居住在俗称“筒子楼” 中。类似“筒子楼”的住房印象中在铁冶路12 号有一排,且为平房。若论记忆中当年宿舍院环境条件最好的,可能是位于大院外学士桥的炮兵处宿舍,不仅临湖而建,且院内小桥曲折,桥下水波荡漾,最羡慕的是居住于此的同学还能在院内楼台悠闲垂钓。

        5.曾经的大院之路

        司令部大院还有个特点就是大院中尚有路名。司令部大院过去的门牌号为南山路2号,而进入院中,还有两条具有门牌号的道路,一为保健路,另一位铁冶路。沿着这两条“主干道”,基本上就将散落的院子连缀起来了,或者说, 司令部大院的主要院子基本沿着这两条路修建。

        进入大院大门后,自原来“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影壁起,通往办公大楼的坡路向上,即为保健路,右侧依次为1 号(该院的小门在影壁后方)、2 号、3 号,然后就是一个右侧为半圆形凸出的平缓处,小轿车在此处可以轻松地转弯掉头。由此,坡路虽然依旧向上,通往办公大楼、小礼堂的台阶,但保健路的院落门牌,改为路的左手侧,坡路平缓处即为保健路4 号,“林行宫”所在。由保健路4 号折返向下则为保健路5 号。

        顺着折返向下有一个枝杈般不规整的路口,这就是铁冶路路口。铁冶路头端的一侧是大操场顺坡逐渐增高的看台台阶、大礼堂围墙,另一侧即为前述的铁冶路1 号,在1 号与2 号之间隔了军需库房、服务社等建筑,由此,铁冶路在半坡处弯弯曲曲地一直通往清波街方向。

        这样的大院内尚有门牌号路名的情况在京城大院极为少见。京城大院的楼房基本“队列整齐”,楼与楼之间的甬道也同样整齐,但却无路名,更无门牌号,基本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宿舍楼。因此,对于京城大院的孩子而言,他们的院内地理记忆往往是“夜袭8 楼”啥的。

        不过,对于司令部大院中这两条路的由来,俺一直不清楚。 但因打小就有且至今仍无悔改的“打破砂锅纹(问)到底”风格驱使,俺对这两个隐约不详的路名由来一直心存好奇。

        铁冶路在网上的资料相对多些,归纳起来如下:

        铁冶路因铁冶岭而名。追溯其源,可至南宋,南宋时称为丰宁坊,元朝时始称铁冶岭,明清时为铁冶岭街,民国时叫铁鞋岭,新中国成立后才改为铁冶路。但也有说法是铁冶岭原名“铁野”,叫讹而名。这一说法是立得住的,佐证为地名“旗下”。现如今的湖滨一带清朝时为旗营,杭州人称之为“旗下”,但确切的叫法是“旗衙”,杭州话音似。旧时清波门城墙南沿铁冶岭,而古清波门在如今的铁冶路末端。这个似也立得住,因铁冶路末端与清波街交会,而清波街原名清波直街,这一老街名似乎表明此街直通原杭州古城门之一——清波门,所以,目前位于清波桥附近的标识碑可能与过去的实际位置有些距离。

        若论说古,铁冶岭还蛮有故事的。清朝时,戏剧创作大师李渔晚年曾在此买地建房,名“层园”(又称芥子园),居住了近三年,虽“靠卖文为生,已近拮据窘迫。但此时的李渔,仍以妻妾成群为戏班底子”,“康熙十七年(1678 年)夏初某日,68 岁的李渔晨起,颇感精神。他决定编撰文字,姑且换些米面。侍妾前来搀扶,李渔说:我自可走去。才下得一二档楼梯,一足软乏,‘扑通’ 一声,直直摔到楼下。此后卧床不起,先痢后疟,诸症皆起。一年以后,在铁冶岭逝去”。后“安葬在杭州九曜山,立墓刻碑:湖上笠翁之墓”。明末清初,铁冶岭上还有曾有一座“查园”,主人为名士查伊璜,自清军入关,就绝意进取,在真修庵著述。其雪天出门时遇到乞丐吴六奇的故事被蒲松龄写进了《聊斋志异》,后来又被金庸写进了《鹿鼎记》。而再上推至元代,诗坛领袖杨维祯也曾在铁冶岭筑茅庐读书。杨维祯进士出身,号铁崖,故诗号“铁崖体”。 因其喜写《西湖竹枝词》,故用民歌体写西湖成了那时的一种时尚,鼎盛时,竟有数百人和作,一时传为佳话,由此将本属蜀中民歌的竹枝词发展至兴盛。

        假如不算牵强的话,俺突然发现铁冶岭文化至今犹在。因为杭州市市歌《梦想天堂》的词曲作者当年就住在铁冶路上,“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碧绿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歌声中莫不会有西湖竹枝词的传承?词曲作者小俺几岁,其父当年与俺家老爷子同在直属政治处共事过。对于词曲作者的父亲,可能大院的不少同伴们会印象较深,儿时每每见到时,总会央求其说几句英文,传闻其曾为英文翻译。俺已多年未见词曲作者,去年看到他在一曲MV 中一展真容时,顿然感到, 现在的他简直就是俺印象中他父亲的翻版。而另一位曾居住于铁冶路的女诗人则更将铁冶路的诗韵发扬光大,不仅诗集、长篇小说著作颇丰,而且诗集《我对美看得太久——西湖印象诗100》已成为为杭州市城市礼品。女诗人的父亲也曾在直属政治处工作。想来,父辈的同处共事友情可能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直属政治处由政治部转隶司令部之后。所幸,铁冶路的文化传承会如此继续,否则,铁治路边上那个李渔塑像或许会让路人不明就里……

        关于保健路,在网上基本上找不到信息,不过,俺相信这一路名应该没啥秘密可言,因为记得上个世纪70 年代,在还没有实行邮政编码的时候,信封上若写“杭州市保健路5号”的信件是可以收到的。印象中,2012 年6 月7 日《南方周末》上有王汝钦口述、舒云整理的《林彪内勤谈林彪与高岗》一文。虽曾有人质疑过文中高岗见林彪的时间问题,但估计由内勤警卫王汝钦口述的林彪在杭州居住的时间与地点基本不会有错。借此,相关内容摘抄如下:1953 年“10 月28 日,高岗专程到杭州来游说林彪。林彪住在浙江省军区保健路一号的老房子中”。“从1953 年10 月之后,林彪在杭州保健路一号住了两三个月,然后搬到西湖九莲村,住了半年左右”。这一在公开媒体上所提及的司令部大院内保健路的路名和门牌号提供了如下信息:一是保健路的路名早在新中国成立初就已存在;二是自那时起,保健路就已属于浙江军区(确切地说,1953 年时应为七兵团番号撤销后的浙江军区,而改称浙江省军区则为1960 年7 月以后。再确切地说,是浙江军区司令部)大院范围内了;三是将保健路1 号称为“老房子”,也就意味着还有新房子。记忆中保健路1 号院子内确实有一幢小洋楼, 院子里还有一排平房,所以,作为林彪那时的杭州临时住处,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警卫配套似乎都问题不大。当然,若再提及保健路的“新房子”,可能就是保健路4 号了。20 多年来,几乎阅读了每期《南方周末》的俺,唯独感觉此期离自己最近……

        此外,保健路2号曾传为张爱萍接任第七兵团暨浙江军区司令员时的住宅, 但张爱萍之子张胜在《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中并未明确提及,所提及的是未住司徒雷登公馆,而是“搬到了万松岭,90 年代我故地重游,这里已改为司令部的通信总站了”。当然,是否曾搬过家,不太清楚……不过,张胜“万松岭“的说法,也似可视为大院万松岭小门曾”要隘“推测的依据。

        大约上个世纪90 年代末,俺曾回过一次大院,那时的保健路2号已破旧并改为了修理所,而保健路5 号原来的院门也被封闭。好在俺还是通过铁冶路1 号走进了这个熟悉的院子,甬路两侧的桂花树变得高大丛密,令俺唏嘘不已。那一次,俺从大院大门进入,然后沿着铁冶路出大院,途经铁冶路2号时,发现门诊部的牌子挂在该院门口,这个俺所熟悉的院子,小洋楼已变得有些“迟暮苍老”。再后来,门诊部的牌子则挂在了原来汽车队的门口……

        有一个疑问,张胜所言的司徒雷登公馆在哪儿呢?据俺哥找人查询到的信息,司徒雷登公馆即为保健路1 号再往万松岭院墙方向不远的那个小洋楼。此楼当年应该归属通信处宿舍,没有独立围墙,也没有门牌号。不过,根据张胜在书中描述,“司徒雷登的房子经过整理后,朱总司令、董老,还有少奇同志来杭州时都在这里下榻”。哇……

        6.大院的曾经

        印象中,司令部大院内类似的别墅小楼散在不少。曾与俺哥回忆过这些别墅小楼,并相信这些别墅小楼有一定年头。确实如此,因为根据前面描述的铁冶路1 号、2 号院内建筑的大致情况,不难推断。而且俺们还一致认为,铁冶路1 号似乎曾“规格”更高些,因为其大门为双开门且配有小门的铁门,铁门一侧有一平房,而这一平房那时虽为管理处存放日杂用品的库房,但从其构造来看,估计曾为车库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再想知道这些别墅的过去,似乎相当困难。不过,在网上还是找到了铁冶路上部分别墅的由来。

        铁冶路16 号、铁冶路2 号等铁冶岭上的别墅“属于同一别墅群落,称为敦本堂。敦本堂是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祝绍周家中的堂名。在铁冶岭上,祝家筑有多处花园别墅和石库门洋房,均以‘敦本堂祝界’石碑示人。这里有祝绍周的房产,有其弟、浙江省警察厅长祝绍箕的房产,有祝绍周儿子祝星五的房产,林林总总,短短一条铁冶路,祝家差不多占据了‘半壁江山’。铁冶路原16 号, 占地面积2720平方米,抗战前的20 年代院内筑有两幢西式别墅。大的一幢建筑面积462.88 平方米,有房间18 个;小的一幢建筑面积210.16 平方米,有房间8 个;另建有中式平房3 间,建筑面积78 平方米,该院及院中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为浙江军区驻地。铁冶路原2 号,占地面积4088.67平方米,抗战前院内建有四幢房屋。其中两幢中式老屋建于清末,是祝家‘敦本堂’老宅,建筑面积分别是460.81平方米和224.84 平方米;另两幢西式楼房建于1937 年,建筑面积分别是706.07 平方米和314.91 平方米。几幢房屋共有房间达70 个之多。抗战时期,敦本堂祝家成了臭名昭著的日军‘枪’部队的驻地。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为浙江军区的营区”。

        补充介绍一下查阅到的日军“枪”部队的资料,这一部队为侵华日军第七十师团,抗战后期(1944 年)从宁波换防到杭州,该师团为丙种师团,即由混成旅团扩编而成。有关资料表明,其“编成”时间为昭和十七年(1942 年),“编成(补充)地”为“広岛(广岛)”,“枪”为其通称号,分别参加过“浙赣会战”、“金衢会战”,因此,不仅是臭名昭著,而且是血债累累!另有资料表明,1938 年8 月占据杭州及浙江其他一些地区的日本鬼子部队为第二十二师团,“师团部据杭州南山路杭州师范学校旧址”(这应该也是原西湖小学、原反修中学旧址),这一鬼子部队在杭州和浙江其他地区也同样是血债累累!补充这些,只有一句话:莫忘国耻!

        显然,司令部大院所倚之山岭有历史,大院内不少建筑也有历史,这恐怕是许多京城大院所无法相比的。上个世纪80 年代,京城大院内为改善营房条件, 将原来的“筒子楼”改为单元房,总后营房部设计院一张图纸基本上就将各大院的“筒子楼”的修改方案搞定了,而改善后的单元房被称为“59 改”,也就是说京城大院的大规模营房建设基本在1959 年,而复兴路一带的大院所在此前基本上是荒郊野地,还有……某大院小区内至今还突兀地保留着一个北京市级文物建筑,据说是“义庙”。“义庙”是啥?不解释了!

        不过,司令部大院内部分区域早年也相仿。曹晓波的文章中有文字:“清波门外黄泥潭,曾有深水一潭,‘潭’杭州话发音‘团’,地块在如今的省军区。这一带在早都是坟墓,老杭州人好戏言:‘把你葬到黄泥团去。’” 确实如此,记得当年大人“深挖洞”时曾挖到过白骨……当然,还有锈迹斑斑的脚镣、刺刀等物。

        而这一些,似应以“曾经大院的曾经“标题更为确切。

      【后记】

        对于曾经的大院,也在《我们的那些年》一书中零散地有所回忆。礼堂、食堂、操场、影壁后的小花园、菜地、野山坡……所能够码的似乎也就这些了。

        有关曾经的大院历史或许还有许多,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很多很多的大院旧时光已无法捡回。而近些时候朋友圈中所能看到的大院景象更是“翻天覆地”般变化,所能辨识的也仅仅是依稀……

        曾经大院的曾经更是有许多无从知晓的往事。2年前研究生同学聚会,在刻意安排的301医院新建院史陈列馆参观中,俺看到了一张关于301医院建院初期的照片,此时,俺才知道奉调进京的原浙江军区直属医院部分是组建301医院的一脉,而在俺在301医院工作多年却一直不知院史开篇有这么一段儿。随后,在302医院的网站上,俺发现原浙江军区直属医院部分也是302医院建院组成之一。只是,两家医院的描述,时间不太一致,还有就是301医院用词应以“浙江军区”更符合历史。1949年5月4日(即杭州解放次日),原华东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电示七兵团成立浙江军区,直至1960年7月1日,才改称浙江省军区。不知道位于原政治部大院的省军区军史陈列馆对北上输送医疗人才成就著名医院的篇章有否记载?

        曾经的大院,也承载了俺与多少淘伴们的回忆……想来,大院的孩子亦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流进流出。这个大院自然承载了曾经居住过的孩子们的回忆……

        前一段时间,曾住政治部宿舍的一位老同学发来一张照片。她说,这张拍摄于半个世纪前的照片背景是她曾经居住过的院子,但是照片上的孩子却一个也不认识……这位同学唯一可确定的是,这张照片拍摄于原南山路91号院。而由于照片上的孩子胸前没有像章,因此俺推测他们的年龄应比我们大4-5岁以上,即出生于1960年前,属于50后。那个年代,拍照的机会不多。这张照片是同学父亲因工作关系留下的,她家中还有不少那个年代的底片。因此,俺个人感觉,这叔叔留下照片(和底片)极为珍贵!无论是照片上的孩子,还是曾经的大院岁月。所以,在征得同学同意后,俺试图求助万能的朋友圈,寻找老照片中的孩子,但迄今仍无线索……

        大院为军营,大院的孩子如兵,如流水……

        但是,即便岁月流逝,每一个大院曾经的孩子也都会有各自的大院回忆,无法抹去,只要一有机会,便会溯流而回……

相关文章

  • 曾经的大院and大院的曾经

    几年前,《北京晚报》陆续刊登了一些关于大院的回忆。大院,通常是指包含家属区宿舍的部队营院,且似乎在各地都差...

  • 路过童年的大院

    路过童年时的大院 脚步轻轻 不想惊起曾经的记忆 大院沉默,不认识 眼前这个沧桑的人 路过童年时的大院 时过境迁,辉...

  • 美丽的大院 我曾经的家

    2012-04-04 14:49:18|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昨天日志的题目原本是“琵琶湖、前湖踏青图”,待上...

  • 身边的樱花树

    前日在机关大院绿化带打电话,蓦然抬头,一棵樱花树就在眼前,惊喜之余是一阵悲催。 曾经在这个大院行走三年,曾经在这个...

  • 老地方

    我把我们曾经住过的大院称为老地方。 以前,我们总是在这炎热的夏日,坐在大院的凉台上,唠家常,邻居家的小孩子在院里到...

  • 我的大院我的梦(连载)

    第一章 大院 提到大院,也许会有人想到军队大院,也有人会想到机关单位大院。这两个大院都不是我的大院。 我的大院是工...

  • 流浪者的家

    曾经上东面找表妹玩去,表妹家有一个大院子。大院子外面既有田地也有人家,在她家南面的一块儿很大的空地上,有一个...

  • 苹果皮里,藏着最好的爱情

    在我童年居住过的那所大院里,曾经有一对夫妇,男的是位公务员,女的是位小学老师。 他们刚刚搬进大院儿的时候很年轻,最...

  • 对姥姥的想念

    儿时中的回忆,是曾经在姥姥家大院门前,“姥姥坐在门口,望着远处的人群”。 我思念曾经每当跟着父母,回到姥姥家,...

  • 【行走】村记·丁村的老宅子

    山西的大院出名,去过王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常家庄园等等,要是这些大院凑在一起肯定好玩。山西有这样的地...

网友评论

  • 汤莉莉: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我虽然不是大院人,但有许多同学住大院,经常与同学出入大院,在大院里玩,每年的春季,去政治部挖马兰头!
    徐军xujun:@汤莉莉 谢谢!关于杭州70年代的一些回忆,尤其是南山路周边的往事碎片,我去年在杭州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那些年》中有描述。
  • 6bed9ab93a94:在大院长大,不灭的记忆,永远的情愫
    徐军xujun:@guoyifei 同样的经历,便有同样的感受。
  • QQqq_ffbd:住过铁冶路8号。徐远、张海、于晓妹、杨小红、姚兵、孙建华、肖华、方辉、马丽琴(?)……都是同学都是部队子弟,这些存放在记忆深处的往事,一一浮现……
    96a825cf83bf:@QQqq_ffbd 我也是8号的,提到的杨小红是我的邻居,还有孙建华妹妹孙文华,现在都已失联,您是哪一位呢?
    徐军xujun:@QQqq_ffbd 好像比我低一届。
  • 96a825cf83bf:《曾经的大院and大院的曾经》绝不仅只是触动了我一时的情愫,虽然总是感慨那些越来越多的陌生、越来越少的熟悉,但是,只要一旦有机会,便会溯流而回...感谢徐军小伙伴
    徐军xujun:@Helen_3344 我印象是前一段时间毛英在朋友圈发过关于你的截屏。是毛英的同桌,班长……现在广西……如果是这样,那你还很年轻,比我妹妹都小。
    96a825cf83bf:@徐军xujun 从前的小伙伴。我看见你的照片,觉得很面熟。
    徐军xujun:@Helen_3344 谢谢捧场!不过,好像“小”不适合我……
  • 32ce8e48a096:我也曾经住过政治部91号大院
    徐军xujun:@钱申燕 是我同学,曾住过91号。
    32ce8e48a096:@徐军xujun 徐军,你的同学我知道几个。但我比你们长五岁。交给你照片的人叫什么名字,她是住91号的吗?
    徐军xujun:@钱申燕 91号院子我这一届的同学有蔡德虎、胡杭西、姜艳萍、瞿国美、章英、吕晓燕等。
  • 田园_ec62:为什么没勇气进钱王祠一号?我是二楼住户。
    徐军xujun:@田园_ec62 二楼有临街(钱王祠)窗户的房间住的是您哪位小邻居?
    田园_ec62:@徐军xujun 不明白
    徐军xujun:@田园_ec62 钱王祠1号就住了这么几家,原因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 83d3b8009dd3:记忆中儿时是住保健路5号而非4号,您让我忆起了幼儿时期渐有些漠糊又熟悉的环境和点点滴滴...谢谢您!
    徐军xujun:@卫群容容妈 我家当年就住在保健路5号。
  • 83d3b8009dd3:儿时我们曾住保健路4号
    徐军xujun:@卫群容容妈 保健路4号原来是省交际处管理的园子,后来人防工程施工的一个连队住过,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早期,是张、武两位司令员、政委住过。
  • 2bb454880170:徐军!对你印象很深哦,你是我妹妹的同学,想当年你们居住的铁冶路二号就是和我们居住的保健路五号调换的。
    徐军xujun:@旭_1c27 看到其他留言,原来搞错性别了……是云云的二姐吧?
    田园_ec62:@旭_1c27 如旭也在?
    徐军xujun:@旭_1c27 是益民哥?
  • 金水泛舟:大院情怀!💐👍😊
    徐军xujun:@金水泛舟 一起回忆!

本文标题:曾经的大院and大院的曾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dx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