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康时代忆饥荒岁月

小康时代忆饥荒岁月

作者: 韩芳祥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8:57 被阅读0次

    小康时代忆饥荒岁月

    2016年元月份,人们期盼已久的银白高速公路道真至贵阳段提前完工通车,大大拉近了两地的行驶距离,也缩短了车辆往返时间。银北高速是国家规划建设,将贯通我国大江南北。这不仅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伟绩之一,也是我们进入小康生活的实例体现。当年2月初,我选定银北高速乘车从道真赶往贵阳,才一个多小时,不觉车就到了正安与湄潭交界地区。此时没想到,我记忆深刻且终身难忘的“谢坝”“西河”两个地名,从高高的路牌上闪入我的眼屏。我在惊喜之余,不禁回顾久思: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安四中”(今道真中学)高二级两个班男生,还有当时“正安师范”中二的男生,共百余人徒步远行到此,从谢坝转运粮食到西河。那劳苦艰辛的场景,如放录像一般,真真切切地在我脑际屏幕上演。旧事重提,不免令人心烦或感伤,但笔者只能真事真写,实话实说,也许有人会理解、感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国内外形势特殊,前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与我国的建交合同,撤走帮扶专家,追逼援助贷款。此时,美蒋又勾结,要反攻大陆。在国际风云突变之际,老天爷又不助国人之美,连续三年大旱灾,致使我国农村各地大面积粮食歉收减产,甚至于有些地方颗粒无收。当时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官僚武断,不察灾情,不求实际,瞒上欺下,虚报浮夸,形势非常严峻。五九年秋后,各地农民家中,几乎都缺粮,有的断炊。全国农村普遍恐慌。南方多数地方农民,为了求生,上山找野菜,挖蕨根,力求保住个人或全家人性命。当时,无求生能力的人,政府来不及救济,难免被饿死。

    国遇灾难,全民遭殃。那年头,不仅是农民的日子不好过,就是国家干部,厂矿职工,学校师生,所有人等也同样度日艰难。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凡非农业人口,按多种标准核定人数,凭证供应口粮。由于势态日趋恶化,所谓按定量供应常有变数,有减无增。无主粮(指大米)便用杂粮(红薯)替代。最后,连杂粮都供应不上。一九六0年秋,当时的玉溪区国有粮库空虚,地方政府指示,学校要组织师生去农村到指定的生产队地里挖红薯自救。运回的红薯要过镑,折合成主粮,供师生正餐食用。全校师生每餐净光食红薯近两个月,没有听到过“红薯不好吃”的怨声。只怨每人每餐一斤熟红薯少了点,吃不饱。“饥不择食”的道理我们深有体会,那时凡能进食救命、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都是粮、是宝。

    1960年,道真县已合并到正安县。原道真县城已改属正安县玉溪区管辖,原道真中学更名为“正安四中”。五九年开办的“正安师范学校”就设在玉溪区老县府。

    1961年元月份,玉溪区行政中心因拥有两千多师生吃饭,粮食需求量增大。玉溪粮库告急,两校无法正常上课。那时,正安谢坝因边远山阻,不通车,粮库还存有粮,可运来解燃眉之急。由于车路不通,要靠人力转运到当年已通车的湄谭县西河(河包场),才能用汽车转运至道真。当月下旬,“四中”接上级指示,决定该校高二级两个班,抽选个头大、力大的男生,组建一支近百人的“运粮救急队”,由学校党支部书记刘仁俊老师带队负责。学生自带背篓、衣被, 步行前往谢坝。运粮队分组前行,尽量抄小道,翻云峰山,过安场、正安,渡“毛家塘”,再经“和溪”,过“米粮”,上“林观场”,第四天才由林观场下“流渡”,下午到达目的地---谢坝。我们历时四天白昼,行程近200公里。谢坝到西河,走古道还不足三十华里,来回一趟,就算有六十华里,也不及我们远来谢坝时一天赶的路程。只是此时,我们每人要背负过磅的五十斤大米或玉米翻越山岭,只能费力地缓步慢行。把粮运到西河,再过磅交差。我们在西河吃了半斤米的中饭,赶忙负空篓返回谢坝后,还得抓紧时间去粮站,提前装好第二天的粮带,这才算过了一天,基本上是早晚两头黑。在那饥荒年月,粮食才是宝中之宝。多地粮站有价无粮。市场无人,商店无货。你钱再多,寸金难买寸粮,可以说全国各地皆然。鉴于此,我们当时运粮也是走险道。有一天,正安师范中二学生胡永德,他就在运粮途中,因过岭掉队,遭几个手持火枪、大刀的蟊贼抢劫。蟊贼把大刀架在他脖子上,夺走大米逃走。此事件发生后,大家都感到惶恐不安,每天背粮,必须跟紧大队过岭,不得单行。我们运粮12天后,领队的刘支书集中宣布:“我们的任务已完成,上级决定,我们今日早饭后,集队由来路步行回校。”我们又经过了四天的疲劳跋涉,终于在离开20天后,平安地回到了学校。其他各年级早已提前放假,此时,离当年农历庚子岁的腊月三十只有两天。我们在学校住了一宿,第二天,各自回老家过当年寒酸得难以言状的大年三十。时过境迁,当年相伴的老同学如今都己年近或已满八旬。我曾和相隔较近的几位老同学黄逢贵、谢天双、冉文应等聊起我们当年那段人生经历时,大家都感到非常自豪而开心,都觉得自己曾为那段社会发展,握紧接力棒往前奋斗过,这也是人生幸福。

    历史原貌不可再现,然历史悲剧难免重演。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更要牢记。在那近60年后的今天,我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诸如在全国免征农业税,发放退耕还林和各种养殖补贴。党和国家对“三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眼下全民奔小康的理想近于实现。人们面对的是国家富强,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商品精美,饮食丰富,消费自由的幸福生活时代,无不感到开心快乐。然而我们还应该知道,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地广人多,不能再生的资源逐年减少,耕地也不算很多。并且大自然对我们突袭的灾患难测,诸如旱涝灾,冰雪冻,地震山崩等,人们不得不防。我记得四川雅安五家村韩氏祖训写有:“务勤俭、禁奢华”的族规。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节目对该地村民的朴实勤俭美德作了反复报道。“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是五家村人的致富名言。其实,勤俭节约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美德。鉴于此,我们时时处处都应该重视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特别要爱惜粮食,节俭消费。要有一点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非常必要。

                       韩芳祥 于 2017年5月8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康时代忆饥荒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f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