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而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乐趣。
说来惭愧,我已经在学海挣扎了15年,我20岁了。如果我能活到80岁的话,几乎1/4的青春年华都倾注在了学习上。
我不可能没有后悔过,无数个夜晚因为完不成作业和论文抓耳挠腮,头痛欲裂时,我思考学习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不学习就无法生存了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算我在家种地,我也可以生存。我开始走向极端。我想,现在干别的不值得,我已经花费近20年了。如果再重来一次,我不一定会选择上学。
可是每当我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作业的一刹那,我所有的委屈,所有的牢骚都没有了。我开始觉得之前所有的抱怨是多余的,而我因此获得了知识,以及延迟时间足够长的满足感,这是无价的。
所有的光芒都需要等待,所有的辉煌都需要奋斗。奋斗以后,等待过后,惊喜会不期而遇。
近20年的学习并不是毫无用处的,我收获了知识和能力,这些都给予我隐形的财富。我考上了大学,虽然于专业知识而言只是掌握了皮毛而已,但是我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我的眼界宽阔,格局远大,思想新奇,我才能接触到更多好的资源。我才能够在寒暑假期间做家教或者去机构代课赚钱。
虽然学生依然是廉价劳动力,但是说真的,妈妈一天从早忙到晚,在我们村做建筑活,一天只有六十元,而我一天大概可以有120元,而且比妈妈轻松。我毕业以后,赚的钱一定比现在多,这就是学习的意义,这就是读书的作用。
如果有人告诉你,不读书、不学习也可以有香车美女,你只需微笑着走过,不必相信。不读书、不学习的工作都是非常累的,在矿上工作工资高,但随时可能付出生命。事实上,没有工作不需要学习。
搞学问的人著作等身,他们虽然辛苦,但是乐在其中。
这学期,我选择了《审美与人生》,它是一门哲学书院开设的选修课。我原先计划选择《中国哲学的世界》和西方哲学的世界》的,结果中哲被人抢光了,我只好选择《审美与人生》。
当我无限懊恼时,小孙开解我。她说中哲和西哲可以对比着学习,《审美与人生》与西哲就不可以了吗?它们都属于西方哲学,一个是综合性的,一个是具体的某一方面。彼此也是有联系的。我选择留下来。
真正让我留下来的是戴老师,非常优雅可亲,丝毫没有教授的疏离感。她光鲜的履历以及充满血泪的奋斗史吸引了我。
她曾经执教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语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卢森堡大学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员研究员。
80年代,她在德国读的硕士。据她说,那时候的德国硕士含金量很高,高过博士。因为在德国读硕士需要同时修习2-3个专业,学生需要基本了解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想,对我而言,学习一个专业就很忙了,同时学习2-3个专业市场是什么概念,何况还是用德语学习。
这已经令我惊讶不已了。
她又说起读博士的经历。取得硕士学位后,她回国在浙江大学外院德语中心任教6年。6年里,她一直想去读博士。最终,她放弃了高薪工作,丢掉了杭州一套价值几百万的房子,只身前往德国读博。
她选择做尼采的相关研究。可是导师告诉她,学生里有几个研究尼采的,没有人成功过。她有点忐忑,过了几天,她还是坚持研究尼采。别人研究不出来,她就不行吗?她可以!
她也碰到过很多难题,毕竟博士论文很难做,成品是一本书,但她都坚持了下来。
她用3年零8个月做完了她的博士论文,这在当时算是很快的。她的论文在德国的一家出版社以德文出版,轰动很大。
当她和导师一起庆祝她的学术研究成果时,她的快乐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时至今日,说起那天的事情,她依然很激动很开心。
她说:“那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虽然我丢掉了工作和几百万的房子,但是我获得了学术上的快乐。6年的工作加上3年零8个月的读博历程,我用了10年的时间去研究一件事,只做成了一件事。我很自豪。”
10年磨一剑。我想起来了袁秋茜的一本书叫《一生为一件事而来》,戴老师正是这样的人。
当然,一生为一件事而来并不是说一生真的只做一件事,而是说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一生做一件事,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做事持之以恒,你终究会成功,我们终究会成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