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里话:
在奥克兰度过“见人”“谈事”“办正经事”超级忙碌的一周后,再次回到陶朗加过安逸的生活,觉得人生真的应该保持这样的转换,不时地跳出舒适圈,用脑电波接收来的刺激,构建点更好的什么。共勉。
我和我的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因为工作的问题冷战。她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苦口婆心地劝我“从良”,“在新西兰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多好啊!特别轻松,每两个小时就休息一次,还有免费的咖啡和甜点呢!还有周末,还有带薪休假……”
你无法打败一个从未来过新西兰的人的意淫,我总是失控着大喊,“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朝五晚九的创业!”
你发现没有?大多数人在进入社会的两三年后就会形成一个专属的舒适圈——每天早上六点还是七点起床?吃手抓饼还是小米粥配咸菜?坐地铁还是做3号巴士?几点下班会不堵车?周三晚上是不是又该做醋溜白菜?晚上哪个台的电视剧会很好看?周末几点起床几点去超市?孩子假期是去外婆家还是奶奶那里……
什么安排都变得清晰合理,每一件事都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安全”是这种生活最大的特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真的觉得舒适。我身边绝大多数的朋友都对这样的生活不满,我曾听一文艺女青年被父母安排去做公务员3年后的心声,“就像是被人掐住了喉咙,说不出话,就像被人丢进了海中央溺了水,呼吸不得,就像被人五花大绑,无法挣脱……”
然而为什么几年之后,大多数的人还是没有找到离开舒适圈的缺口?
因为规律的事情都很安全,跳出舒适圈是要付出代价的。
舒适圈的人生虽没有“闯荡四方”的那般精彩,但起码赢得了父辈的认同。工作结婚生子都卡在适当的年纪发生,眼睛半闭半合就能过上一辈子,缺少波澜也没有意外,虽然偶尔羡慕下别人内容丰富的朋友圈,但十分钟后也能看见平淡幸福的雾气,准时从柴米油盐中升起 。
了解我的人总是笑我人格分裂,我怕蛇怕蜘蛛,怕黑怕鬼怪,看见虫子能半秒钟跳得老高,听过鬼故事就三天睡不着,一脸受害者的表情,却偏偏内心狂妄不羁——脑袋里住着探险狩猎的人猿泰山,他从一根树枝悠到另一根去,那是我逃离舒适圈的步伐。
我在大学毕业后接受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终于有了让“父母都松一口气”的机会。半年后冲动叛逃,住到新西兰,一个乖乖女竟然作出此举,轰动了整个亲戚圈。
十几岁说起来还酷酷的生活,等到25岁以后去实现就步步惊心。逃离舒适的生活,从异国社会底层重新成长,工作,辞职,恋爱,创业,做任何事情不再接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一路上的代价可想而知。
父母的期待深重,工作结婚生子都需要提上日程,逃离舒适圈成了“不孝”的代名词。来自同龄人的压力接踵而来,一个个红包的散去就像是命运的预言,身边人的关注更是包含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令你苦恼不已,“你月薪多少”“你什么时候结婚”“那么大的人了怎么还不安定下来?”
逃离舒适圈需要有赢得起的信心和输得起的勇气,你要有“不走寻常路也能到达终点”的决心,也要有“怕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的信念。如果本性安逸,那舒适圈是再好不过的归宿,可如果眼前平淡的日子令你焦虑不安,那无论说什么也要跳出这个池塘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看起来都差不多,走入社会后就会迅速被分入两个阶层,一个阶层里的人二十年状态不变,令一个则经历大起大落的波澜。走出舒适圈如借力一般,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新的挑战中锻炼出新的能力,由此获得新的信息帮助自己找到新的平台。
两年前我在奥克兰市图书馆做过一次分享,在座的均是同行之人,一个姑娘问我,“当年日子很苦,我也曾拼尽全力,现在生活好起来,怎么却变得异常懒散,生活也停滞不前?”当时的我无法给出解答,现在有了切身的体会,每当在陶朗加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里感受窒息,便觉知人活着的动力就是感官的刺激,就像西方年轻人在毕业后迫不及待背上行囊去体验间隔年,那一路上或好或坏的经历都是成长,不断跳出舒适圈就是认知世界的最佳途径 。
有一篇来自Spenser的文章《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写道“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创业”,我在读完后深受鼓舞,窜弄了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创业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职业,不必坐班不必听从谁的指挥,人性的自由被发挥得极大,无论是两个小时一次的休息,免费的咖啡甜点,还是带薪休假,它们来不来,什么时候来,都是你自己可以决定的事 。
可是为什么我的母亲,或者你的母亲曾试图阻拦我们逃离舒适圈的决定?
大概是没有预料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生活,可避免辛苦而持续获益,舒适圈里的舒适,只是表象的存在,而不是永恒。
我曾见过被家人安排得貌似“很舒服”的姑娘,对我大吐苦水,“舒适圈是会害死人的,我心里那个勇敢的姑娘,早就死在了这10年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办公室中茶水报纸游戏的舒适,还有很多人讨厌温水煮青蛙的生活方式, 磨没了激情,缺少了自由,直到自己也成为谋杀梦想的帮凶。
遥想当年自己辞职出国的举动,再一路摸爬滚打直到这里,我有了一些细小的成功,还有很多预期之外的失败,和那些执意逃离舒适圈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路途惊险,无法预料下一秒的故事。
我的母亲问我“孩子,为什么要走弯路?”
为了最终我的眼前不再只是二线城市的风景,而是一整个世界的繁华。
以及更多的,宽容,见识,格局,期待。
我最佩服的不断跳出舒适圈的女性唯咪蒙莫属,我一路都追随着她惊险的人生,她从就职12年的媒体辞职,用400万开垮了一家公司,继而去北京创业,笑称自己是“最老的北漂”。直到她成为最成功的自媒体人之一,我还记得她说过的话,“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之前一年的创业经历。。。我怎么可以随口就说出这句话:我特么也是开垮过一间公司的人了。听上去还有点屌屌的呢。。。”
问问二十五岁以下的姑娘,“三十岁时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小资,有趣,充满智慧,视野开阔,见过世界的……
这些,哪有一个是能从舒适圈里来的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