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状态( 500 多个土著部落,人数达七十五万之多,平均一个部落大约1500人)来看,部落存在一个连信仰也难以维系其继续增长扩大的“点”。而当时的澳洲土著并没有发展出比“信仰”这种思想更为强大的“思想”。
关于其原因,是地理的限制。
关于采集狩猎时代智人在自然界的密度,我们一无所知,不过,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比较中肯的数据:一个人/一平方公里(在现存的采集狩猎部落中,这是一个很高的值)。
在澳大利亚土著中,平均一个部落大约有1500人,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可能必须拥有1500平方公里的活动范围,大约是一个40公里×40公里/30公里×50公里/20公里×70公里的区域。
在部落边缘的两个斜对角的智人群体或者氏族,他们之间的合作可能是极其脆弱的。
我们可以试想:假如有一天某个边缘地带的群体发生意外,与他们呈对角关系的群体或者氏族内的成员,他们就算得到了准确的消息,与他相距最远的群体要想援助他们,不得不携带好几顿、甚至好几天的食物,长途跋涉可能几十公里(没有公路)的距离去寻找他们,等他们到达“盟军”的活动区域时,黄花菜也凉了。
况且,要得到准确的消息在没有有效的交通工具(马)、信息交流工具之前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部落化:
在任何一个大陆上,氏族化、部落化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为随着竞争的加剧,最小的群体、氏族那些弱势的组织最终都将不复存在,随之消失的还有他们的语言及语言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或许在刚开始,当非洲已经基本完成部落化时,欧亚两地的部落化才刚刚开始,当然即使在同一块大陆的不同地区,由于地理阻隔、环境差异或者其它的许多因素部落化的先后时间也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不管如何,最终最迟在一万多年前,在有人居住的大陆上,地球上会形成数千人类部落共存的局面。
部落的形成是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生存转化为最终以部落为单位生存的一个组织转变,在此过程中,也是智人对于地球上许多其它人种的一次大洗牌。
当然,即使在一些犄角旮旯的大陆角落或者一些与世隔绝的岛屿上,只要是有了语言的人类,就不可能存在动物一般群体的组织模式。
部落影响:
部落不仅仅是群体内成员数量的增加。同氏族的影响相似,部落的产生大大加快了氏族间信息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一些需要许多人的共同智慧碰撞才有可能发明的工具,帮助每一个人了解到更为丰富的语言世界。总之,如同氏族相比于群体一般,它比氏族更多了一个量级的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