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马未都老师说的。
他说,“吃饺子,吃二十个,头5个空嘴吃,下5个蘸醋吃,再吃5个,往醋里倒点酱油,最后5个,蘸料里舀一勺辣椒油。”
四种口感,四种感悟。
确实不一样。
新加
原本是想评说下,许久前读的一位妈妈给自己出门在外,今天回家的儿子包饺子的故事,但不管小四怎么说这事不合理,都打败不了为了感动而感动的故事。
哭就对了。
可还得接着写啊,咋写?从字缝中找矛盾啊,结果就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参差不齐。
和好馅不放嘴里尝尝咸淡?此事只限于手上没轻重,初进厨房的小媳妇们,时间上的积累真的是一种馈赠。
饺子现包现下锅,也算是吃种锅气吧,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只很提前下手,防止手忙脚乱,等儿子回来一起包不好吗?也能共享下天伦,现在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上车饺子下车面,外国友人都知道的习惯,怎么在二十年前就被遗忘了,是现捡的吗?那就是吧,可感觉就像一直外国人用蹩脚的中文说着,“这是我的渔贫”。
郭老师京漂时,泡的面硬,他说“泡会再吃,这不就软了吗”。
淡了,蘸点酱油;咸了,泡水吃嘛。
人总是要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这个无关年纪,而父母却很少教给我们生存本能。(他们是不是也不知道?)
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描写,就简单点述说母亲对孩子的爱,谁会不懂得,偏要上纲上线干嘛呢?
网友评论